實踐大學首頁 諮商輔導中心 各期電子報 聯絡我們 完整圖文內容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李依蓁】

我們常常羨慕別人的生活,以為他們更穩定、更自由、更快找到方向。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想,當我們拚命想變得「像誰」的時候,會不會也慢慢忘記了自己本來的樣子?

韓劇《未知的首爾》就觸碰了這樣的心境。劇裡的角色們初到首爾,帶著夢想卻也面對孤獨與比較,他們時常在「我是不是不夠好?」的自我懷疑中掙扎。許多台詞道出了年輕世代的心聲—「昨天已經過去,明天尚未到來;今天,仍是未知。」提醒我們要活在當下;「為了活下去所做的努力,都是一種勇敢。」訴說了即使微小的堅持也值得被看見;當未知與未來姊妹倆再次交換身分時,也體悟到我們常陷入的比較與自我拉扯。

成為大學生、離開熟悉的地方、走進新的身分,我們很容易掉入這種陷阱:別人看起來很快樂、很自信、很有目標,那我呢?有時候不知不覺就會開始懷疑自己:「我是不是太慢了?我是不是不夠好?」

本期《微風尋語》以《未知的首爾》為靈感,邀請你一起想一個問題──過著別人的生活,真的比較好嗎?讓我們從心理學角度聊聊那些你羨慕的樣子、你正在經歷的懷疑,以及如何練習放下比較,慢慢找回「活成自己」的節奏。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李依蓁】

那個悄悄冒出來的念頭

有時候,我們會在不經意間冒出這個疑問──「我是不是落後了?」當同學分享錄取實習、出國交換,或是對未來已有清楚規劃時,自己卻還在摸索,腦中的小聲音便開始叨念:「是不是因為我不夠好才這樣?」

心理學家Erikson曾說,大學生階段的任務是「身份的探索與建立」。這是一段本就充滿試探與不確定的歷程。但在社群媒體的放大鏡下,我們更容易把自己的混亂與迷惘,拿去和他人的成果相比,於是焦慮與自我懷疑就更加明顯。

這篇文章想邀請你,從心理學的三個角度:自我概念、自尊、社會評價,來看看比較背後的陷阱,並思考:我們能不能練習,把目光慢慢轉回自己,並在其中找到一份安心與希望。

圖片來源:Pixabay

       一、自我概念:真實自我與理想的落差

心理學教授Edward T. Higgins的「自我差異理論」提醒我們,每個人心裡都住著三個自己:

  1. 真實自我:我現在的樣子。

  2. 理想自我:我渴望成為的樣子。

  3. 應然自我:我覺得別人希望我成為的樣子。

當我們過度沉浸在比較裡,就很容易被這三個自我的落差壓得喘不過氣。看到別人已經達到某個里程碑時,真實自我和理想自我的差距像被放大鏡照著一樣;而應然自我──那些來自父母、師長或社會的期待──也會在心裡不斷提醒:「你不該落後」。

這樣的衝突,往往不是因為我們不努力,而是我們太忙著想「成為別人眼中的誰」,卻忘了問:「我自己到底想要什麼?」而這個提問,也許正是一種希望的開始──因為它提醒我們,我們仍然有機會,慢慢找到屬於自己的答案。

       二、自尊:價值不能只交給比較

比較之所以刺痛人心,常常是因為我們把它和「自尊」綁在一起。
心理學研究區分出「脆弱型自尊」與「健康型自尊」。

  1. 脆弱型自尊:完全依賴外部比較。別人表現好,我就覺得自己失敗;別人犯錯,我才暫時鬆一口氣。

  2. 健康型自尊:肯定自己的努力與價值,即使和別人的進度不同,也能承認自己還在路上。

例如:

  1. 脆弱型想法→「她已經找到實習,而我還沒有→我不夠好。」

  2. 健康型想法→「她找到實習,而我也正在探索我的方向。」

差別不在結果,而在於我們把「價值」放在哪裡。當我們選擇把焦點放在努力與成長上,自尊不再只是外界的評分,而是內在支持我們走下去的力量。

       三、社會評價:我在誰的眼裡存在?

「別人會怎麼看我?」這個問題,常常是比較與懷疑背後的根源。社會心理學的「鏡中我」概念說,我們會透過「想像別人眼裡的自己」來認識自我。特別是在社群媒體的時代,別人貼出的總是最光鮮亮麗的一面,而我們卻拿著自己內心的混亂去比對,結果只會更加焦慮。

圖片來源:Pixabay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Carl Rogers認為心理健康的核心在於「真實自我」與「理想自我」之間的整合,而這種整合能在被「無條件正向關懷」的關係中發展──也就是,個體感受到自己被接納,不因為成就、表現或外在條件而受到否定。這代表我們需要學會相信:即使沒有耀眼的成就,也依然值得被喜歡與接納。

       四、比較陷阱:社群媒體的放大鏡

在社群上,我們看見的常常是「他人最快、最成功的版本」。這種單一面向,會製造出一種錯覺:好像大家都走得很快,只有我停在原地。

但我們很少看見背後的故事:那些跌倒、掙扎、焦慮的瞬間並不會被放上網。於是,我們拿著自己完整的、不完美的人生,去對照別人修剪過的片段,最後只會覺得自己「不夠好」。

比較本身不是壞事,它能提醒我們「原來我也想要那樣」。但若我們過度沉溺於比較,就會忘了「我需要的是什麼」。希望感也在這裡浮現:當我能意識到「比較並不代表失敗」,它就能成為一面鏡子,幫助我看見自己真正渴望的方向。

       五、找回自己:把目光轉回內在

那麼,我們能怎麼做?

  1. 允許自己的速度和別人不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時間軸,你的腳步,不需要和別人相同。當你允許自己照著獨特的步調前進,你會發現:這樣的節奏,反而能讓你更貼近自己,也看見一路上屬於你的風景。

  2. 從「成就」轉向「價值」

    別再問「我有沒有追上別人」,而是問「這件事對我來說有沒有意義?」當我們回到價值的軸心,就更容易找到屬於自己的方向。

  3. 練習自我慈悲

    心理學家 Kristin Neff 提出的「自我慈悲」包含三個元素:自我善待、承認共同人性、保持覺察。當你想批評自己「太慢」時,試著換句話:「我正在走自己的步調,這也沒什麼不好。」這樣的溫柔,會成為支持自己繼續走的力量。

比較之外,看見希望

「我是不是落後了?」或許是這世代大學生常有的疑問。比較與懷疑,讓我們看見渴望成長的心,但如果停留太久,它也會模糊方向。

《未知的首爾》裡有句台詞:「直到我以別人的身分生活,才發現原來我最大的敵人其實是自己。」這提醒我們:真正需要面對的,不是和別人一樣成就,而是內心那個總在否定自己的聲音。

但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在比較與懷疑中,慢慢學會放下,學會給自己多一點耐心與善意。

或許,你會發現:即使我的腳程和別人不同,我仍然能一步步走向更貼近自己的生活。因為人生不是輸贏,而是能否在過程中,真誠地「活成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諮商心理師 / 黃柏威】

羞愧從何而來:自我批評的源頭

「他們一吃了那果子,眼就開了,發現自己赤身露體;因此,他們編了無花果樹的葉子來遮蓋身體。」(聖經,創世記3:7)

人的羞愧感從何而來?從上述這段古老神話來解讀挺有意思,它就像是人類初次萌生羞愧感的第一現場。因為人類吃了「分別善惡」的果實,從此看事物的眼光有了不同。而第一個不同,就反映在自我身上,過去人們並沒有感覺自己有什麼異象,直到他們有了分辨「分別善惡」的能力,首先就發現一個赤裸的自我,而這個自我在新的眼光下顯得不堪,導致他們得要花力氣去遮掩這個不堪的自己,以防被別人看見。

「這樣比較好」、「那樣不好」、「你要這樣」、「不可以那樣」,從小我們都聽過這些「分別善惡」的語言,它是我們在成長過程中重要的學習歷程,但不可避免地,只要有分別、有比較,就有可能出現「我不夠好」、「我是不好的」、「原來我很糟糕」等自我懷疑或是自我批評的內在聲音,羞愧感也就由此而生。

圖片來源:Pixabay

當自我成為敵人:羞愧的心理機制與影響

因此我們可以先明白一件事:人會有羞愧感,並非奇怪。它是人們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一種感受,只要我們有分辨的能力,羞愧感就可能會伴隨而來,而且每個人都會經歷。有羞愧感出現,也並非全然是壞事,有些人在有了羞愧感後,反而產生改變的動力,獲得個人的成長,舉例來說:全班只有我沒交作業,而我對此感到丟臉與羞愧,於是我鞭策自己,下次得要及時完成作業,甚至還希望自己獲得更好的成績來扳回一城,於是更加努力學習,自己也從中進步。

在文化及社會規範的傳承上,羞愧感也有其功能,它能提供促進人們遵守群體規範,一方面能藉此保命與獲得安全(如遵守交通規則),另一方面也能提升歸屬感,讓自己更融入在所屬群體裡。

但你一定也聽過,因為羞愧感而來的負面故事,有些人陷在羞愧感裡,深信自己就是不夠好,對自我有著強烈苛刻的批評、攻擊, 甚至到自我厭惡,覺得自己不配活在世界上,覺得自己是全世界最糟糕的人,消失了會讓這世界更好。這種一再持續、且難以調節的羞愧感,不但難以帶來改變的動力,反而更像是一種捆綁,讓人難以動彈。它會讓人的情緒更加低落與憂鬱,行為變得退縮。羞愧感過大會讓人想遠離人群,或是和人互動時總戴著面具,深怕別人一旦看到真實的自我,一定會覺得我很糟糕,於是決定離開我,這種想像久而久之會變成惡性循環,因為遠離人群帶來的孤單與不被接納的感受,再次加深「自己很糟糕」的認同。這樣的羞愧感,不只沒有益處,反而是有傷害的。

圖片來源:Pixabay

從苛責到疼惜:自我疼惜的力量

既然我們會有羞愧感是自然且不可避免,但如何避免羞愧感帶給我們的負面影響呢?

一、覺察羞愧感帶來的影響,它在幫助你?還是在傷害你?

回顧你過往的經驗,你的羞愧感與自我批評,帶給你的幫助多?還是傷害多?如果這些自我批評,能夠帶來改變的動力、幫助你用更謹慎認真的態度面對挑戰,最終獲得自我的成長,因而獲益。那這些羞愧感可以是你的盟友,如此一來,我們較能用正向的角度來看待它,較能接納自己的羞愧感,接納它是我們身上的一部分,但不至於讓它控制了我們。但既便如此,我仍會提醒要小心以對,這位盟友是否會永遠忠誠?會不會有時它變大了,以至於傷害了我們?因此我們需要時時覺察,有能力分辨它究竟是幫助你,還是在傷害你。

如果我們的羞愧感,總是帶給自己更多困擾,讓自己離真正想要的目標更遠,讓你討厭自己,那他已經不是盟友與幫手了。我們得先承認,羞愧感會帶給我們傷害,它無法讓我們進步,因此我們得要正視它,降低它帶來的傷害。

二、認識自己的羞愧感,探索自己的羞愧感從何而來?

認識自己的羞愧感來源,也有助於自己重新解構。回想你生命中一次羞愧的經驗,是什麼場景觸發了你的羞愧,其中羞愧的核心議題是什麼?當中又反映了哪些你生命中所學習到的善與惡?而學習分辨善惡的歷程是什麼?像是誰教你的?對方怎麼教?你如何學到?聽到或看過哪些印象深刻的例子?現在的你,若聽見這些教導或語言,你會不會有不同以往的感受與想法?

透過這些問題,一方面我們能把「自己」與「羞愧感」分開,同時也有機會帶出自身的主體性。我們能夠看見以前的自己所受到的影響,有可能是我們內化了他人對我們的看法,內化了他們分別善惡的標準、價值觀等等,而現在此時此刻的我們,有機會重新做選擇,重新決定讓這些價值觀影響我們多少。

圖片來源:Pixabay

練習自我疼惜:溫柔地陪伴受傷的自己

如果你發現羞愧感與自我批評像是你的敵人,他會不斷攻擊你、帶給你傷害,我們就要練習用不同方式對待自己,其中很重要的態度是「自我疼惜」(self-compassion),它的精神是善待自己,練習用更溫柔、同理、開放的角度認識自己、陪伴自己、安撫自己。很多人對於自我疼惜、善待自己有所誤解,以為是給自己找藉口、以為是自我感覺良好、或是自我催眠等,我不太認同這樣的觀點,因為這樣的說法,並無法讓已經受傷的自己得到復原,它可能帶來更多的壓抑與忽略,不但沒有解決問題,更像是在逃避問題。

你不會看見一個正在受傷流血的朋友,然後還對他冷嘲熱諷、或是出言攻擊羞辱他,他需要的是止血、敷藥、護理,還有心理上的關心。自我疼惜,就像是去觀照內心受傷的自己,先放下批評與攻擊的語言,請先傾聽內心的受傷經驗與感受,一個受傷的自我,需要被我們接納,而不是被我們排擠,讓受傷的自我也成為我們的一部分,而不是成為我們極力排斥的他者。

當你能夠自我疼惜,代表你有更大的自我,能夠接納與包容所有的自己,代表你知道那些部分的自我都不能代表全部的你,縱然我們會有羞愧感,但那也只是我的其中一部分,它無法控制我們,因此我們能更誠實、更有力量來面對問題。反倒是過度的自我批評,容易導致自我的無力感,更讓羞愧感有長大的空間,進一步吞噬了我們。

情緒與感覺,好像是一把鑰匙,能打開我們鎖住的心門,讓我們有機會認識更多的自己。羞愧感也是如此,雖然它有點可怕,但好好認識它、傾聽它,我們能與過去的生命經驗連結與對話,它也有能夠給我們機會,活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任羚焄】

我們為什麼這麼怕不夠好?

根據2018年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的調查結果,台灣學生在「害怕失敗指數」上名列全球第一,顯示台灣學生是最害怕失敗的,其中女學生又比男學生更害怕失敗。

我們為什麼這麼害怕失敗?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大大小小的考試包羅萬象,每一個求學階段好像也是靠著分數來決定我們的去處,例如國中升高中的會考、高中升大學的學測和分科測驗,大家有發現我們的計算分數的制度總是扣分制嗎?每錯一題分數,就一直扣,今天考了70分,那我們總是在想:「哇,被扣了30分,錯了好多題」,回家之後,開始訂正錯誤的題目,不斷反覆思考著下一次遇到類似題目不要再錯了,又或是今天做了報告,得到了78分的分數,看著其他分數更高的人,思考著到底哪裡不夠好,為什麼我們已經盡力了,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又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做不好呢?

這種追求完美的焦慮,其實不一定來自於你的人格特質,而是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你──你必須足夠優秀,才值得被肯定。我們的文化總是在告訴我們,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斷在追求成功,但成功是什麼樣的?又是誰來定義這個成功?

圖片來源:Pixabay

完美從哪裡來? ──社會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標準

我們對「完美」的渴望,其實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而來的。很多時候那些讓我們喘不過氣的標準,是被這個社會一步一步灌輸的,只是這些框架就如同呼吸之於我們一樣,它融入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往往當開始要覺察這些想法時,總要抽絲剝繭的去分辨。

教育裡的比較與競爭在華人文化中,教育往往與階級流動緊密連結,在更早以前也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說,即使那已經是距今900多年前的理念了,但這個觀念依然深植在我們的心中,也依然影響著我們的教育,父母師長總是耳提面命的督促我們去念書,說著不愛念書的人才會去選擇職校等類似的觀念,「要努力、要爭氣、不能輸」成了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叮嚀,這些聲音也漸漸地從他人的聲音悄悄地成了我們內心的聲音。

筆者小時候很喜歡畫畫,曾經也有一個畫家夢(笑),當時在選高中的時候很想要選復興美工,但是當時長輩只是提出質疑:「畫畫可以當飯吃嗎?」對於這個興趣與夢想不以為意,因此筆者就改了志願去讀了一般高中。不難發現我們的社會總是以成績來當作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選校要看成績,出社會要看學歷,於是我們學會了,表現越好,就越值得被肯定;出錯或是落後,就代表「不夠好」。

社群媒體的影響

另一方面,社群媒體也在無形中放大了「完美」的標準。點開IG、Threads等社群軟體,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他人最光鮮亮麗、最「成功」的一面,很少有人發自己的擔憂、焦慮又或是「失敗」的一面,一眼望去每一個人、每一個接收到的資訊都成為壓力,不知不覺中我們又開始想自己哪裡不夠好,沒有喘息的空間,只要停滯不前就覺得要落後別人了,我們不斷在追求那個永遠都還有更「完美」的目標,我們也容易以為別人都在前進,只有我們止步不前。

社群媒體創造出一種「與他人比較」的焦慮,在這樣的焦慮之下,我們沒辦法接納自己和別人有不同的步調,用越來越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也許你「過度努力」了

成長經歷中的每一個否定,每一次得到「不夠好」的評論,好像都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一道傷,至此之後為了不要再受到傷害,為了得到認同,我們開始告訴自己不能停下來,還要再更努力,我們將生活安排的沒有空隙,你今天「過度努力」了嗎?周慕姿諮商心理師的《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一書中,提到「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我們不敢停下來,為了符合社會標準定義的好和優秀,又或是為了成為讓家人感到驕傲的孩子,當我們覺得自己停滯不前之時,我們忘記回頭看看,那些曾經走過的路、那些努力過的痕跡,你有多久沒有告訴自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邀請大家溫柔地看見自己的努力,一起愛上「不完美」的自己吧!可是、可是要怎麼樣才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呢?以下提供兩個方法,讓大家可以練習接納自己還在路上,以及如何用不同的視框看待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Flip換言一新──原來特質都是一體兩面的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玩過桌遊,這次和大家介紹《換言一新Flip》這款桌遊,〈FLIP換言一新〉是由韓國教育心理學博士Jiyoung Kim 所設計,活用人際溝通分析理論,透過三階段的遊戲階段,達成「自我探索」、「團隊建立」、「深化關係」的心境歷程。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勇於挑戰困境、克服現況。換個角度想,自己無法接受的特質,或許是個一體兩面的存在,只要用正確的方式發揮它的長處、控制它的短處,也有機會「翻轉」成為自我的優勢。

這個桌遊裡面有個性卡,個性卡的正反兩面會是對同個特質的不同描述,例如沒耐心/注重效率,我們好像時常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而去反思自己身上的特質,但會不會當我們有機會用不同的視框去看待這些特質的時候,就能夠慢慢地去接納自己,那些曾經覺得不完美的地方好像逐漸可愛起來。

感恩日記──愛自己的練習

當沒辦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常常聽到要愛自己,但你知道怎麼愛自己嗎?這裡介紹感恩日記給大家,你有聽過感恩日記嗎?美國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研究指出,撰寫感恩日記能夠提升一個人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在每天回顧那些值得感謝的人事物時,我們不只是在紀錄,更是在提醒自己:原來我一直都被善意包圍著。無論是一句話、一個擁抱,或是大自然帶來的片刻寧靜,這些感恩的瞬間,都是讓我們慢慢學會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三個寫感恩日記前的小重點:

  1. 先脫離「理所當然」的目光與思考

    我們對於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事物已經太過習慣,好像常常會忘記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例如,好天氣、能夠好好吃飯又或是身體還有感覺,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值得開心、感恩的事情。

  2. 認同感恩的意義,感恩不是說教

    感恩並不是一種道德綁架,而是打從心裡發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見那些值得感謝的人事物。一天當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愉快的事,也可能會碰到不如意的時候,但即便如此,能在夜裡對自己說一句:「今天也平安度過了,謝謝你」,就是一種感恩的開始。這樣的心境看似簡單,卻能悄悄帶來轉變: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正被支持、被生命溫柔地拖住,也因此,日子多了幾分安心與柔軟。

  3. 不只是寫下感謝,也要寫上理由

    感恩日記不僅僅是一種紀錄,更重要的是寫下感受的理由,讓感受具象化可以更有實感,不會停留在表面,也能夠更深入的化為自己的力量。

如何寫感恩日記:

  1. 每天定時寫下感激之情

    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例如早上起床或晚上睡前,寫下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感謝之情。

  2. 具體和真誠

    寫感恩日記時,盡量具體和真誠地描述你感謝的事物。例如,不僅僅是感謝朋友的陪伴,而是他在你還沒有說出口時,就主動問你需不需要陪你。

  3. 不局限於大事

    不一定是要重大的事情,而是微小的事情都值得感謝。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曾在康健雜誌的podcast上分享,感恩日記能夠有效脫離自我批判的習慣,增加對於自我的認可。人們常常會不小心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卻忘記肯定自己的努力。透過書寫感恩日記,不只能夠成為睡前的儀式,也能夠自我整理,讓自己感受到有好好地過了一天。

以下是諮商心理師蘇予昕分享的四步驟:

Step 1:
寫下今天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其中兩件事情來自外在,最後一個則是感恩自己。感恩自己的例子如:「我今天謝謝自己有起床上班」、「感恩自己還在呼吸,還好好活著」等,再微小的努力都可以是感謝自己的理由!

Step 2:
寫下今天覺得失落的部分,並在寫完後給自己安撫。例如:「謝謝你願意說出來」、「謝謝你願意陪伴自己」等。

Step 3:
記錄今日碰到的英雄時刻:誰是你今天的英雄?你受到了什麼樣的幫助?例如:今天公車司機給我一個笑容、同事幫我cover一個案子等。

Step 4:
紀錄自己今天幫助了別人什麼?透過詢問自己幫助別人什麼,也會因此注意到別人是如何地幫助自己,並藉此發現幫助別人的更多可能方式!

圖片來源:Pixabay

若是你也很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焦慮的話,邀請你試試看玩桌遊FLIP換言一新,去看看自己曾經以為的缺點,有什麼不同的面向,又是怎麼幫助到自己的,以及邀請你開始每天寫感恩日記,多一點對自己的看見和理解,也感謝每天辛苦的自己,一起愛上不完美的自己吧!

參考資料:

  1. 周慕姿(2021)。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寶瓶文化。

  2. 換言一新 Flip ─ 從自己與他人角度認識自己|小智的沙龍

  3. 寫字能提升幸福感!感恩日記怎麼寫?專家分享4要點|陳妤菡編譯

  4. 我的人生實驗,善用感恩日記提升幸福感|斯理想生活

  5. 如何寫感恩日記?心理師、秘密作者為你解答|安

【諮商心理師 / 梁䕒鎂】

       情緒調節與自我安撫——學會做自己的避風港

大家都認為大學生活是最無憂無慮的時光,但實則在這段充滿自由的期間,每一天的身心狀態都在因應各種隱形的壓力。我們學習為自己安排生活作息、享受社團活動的快樂時,也擔心人際關係的變化; 在戀愛甜蜜中,又害怕失去。我們開始練習允許沒有標準答案的模糊,開始幫自己做生涯的各種選擇。

一、為什麼我們需要學會安慰自己?

我們都希望在情緒低落時,有人能抱抱我們、安慰我們,但現實是——朋友也有自己的忙碌,家人可能不懂你正經歷什麼,有時候,那個最需要陪伴你的時刻,只有你自己能站在自己身邊。

自我安撫,就是在沒有人馬上來接住你的時候,你有能力先接住自己。心理學研究顯示,能夠有效自我安撫的人,在壓力中更能保持穩定,在情緒低潮中更容易復原。他們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方法陪自己走過痛苦。

二、情緒來了!如何幫自己調節呢?

情緒調節指的是當我們感覺到情緒時,能夠覺察它、理解它,並用適合的方式表達或轉化它,而不是壓抑或被它淹沒。

在大學階段,情緒調節特別重要,因為這是一段人生的「過渡期」,有些人第一次遠離家鄉,我們從家人庇護下走向獨立、有人初嚐愛情的酸甜苦辣、有人剛展開對興趣與專業領域的探索。

如果沒有情緒調節能力,我們可能會因為一點挫折就陷入焦慮,或在壓力下做出衝動的決定,影響人際關係與未來發展。情緒調節的重要性包含:

  1. 避免情緒爆衝:減少在爭吵中說出後悔的話,或在壓力下傷害自己或傷害關係。

  2. 促進心理健康:長期壓抑或失控,都可能增加焦慮、憂鬱、倦怠的風險。

  3. 提升自我效能感:當你知道自己有能力調節情緒,就不會那麼害怕情緒來襲。

  4. 越能專注在目標:當我們對自己的情緒照顧能力越好,越能專心發展我們想達成的目標和計劃。

圖片來源:Pixabay

三、自我安撫的健康方式

當情緒像海浪一樣湧上來時,自我安撫就像幫自己套上一個救生圈,讓我們不至於被捲走。

推薦大家可以自己完成的自我安撫方法:

  1. 呼吸與放鬆練習

    深呼吸、漸進式肌肉放鬆(從腳趾到頭部逐步放鬆肌肉)或是蝴蝶擁抱法,輕輕輪流拍打左右手臂,能啟動副交感神經,情緒慢慢穩定。

  2. 感官安撫

    聽自己喜歡的音樂、觸摸喜歡的玩偶、泡熱水澡、聞熟悉的香氣、喝一杯溫熱的茶,透過五感,給自己安全與舒適的訊號。

  3. 情緒表達

    寫日記、撕紙張、用繪畫或音樂抒發、錄下語音傾訴給自己,讓情緒有出口,而不是在心裡悶著。

  4. 肢體活動

    運動、散步、瑜伽、伸展,可以釋放壓力賀爾蒙,也能讓注意力從反芻思考中抽離。

  5. 正念練習

    把注意力放回當下,例如觀察呼吸、留意周遭聲音或顏色、重複做一件有規律的事情(如鉤鉤針、畫纏繞畫),幫助大腦暫時離開情緒事件。

當心常見的自我安撫誤區!有些方式短期看似有效,長期卻可能帶來更多困擾,比如:

  1. 用過度消耗麻痺自己

    暴飲暴食、酗酒、長時間沉迷遊戲或追劇,雖然可以短暫逃避情緒,但情緒不會因此消失,反而容易在事後多了自責與健康問題。

  2. 忽視情緒、假裝沒事

    壓抑情緒反而會讓情緒累積成壓力炸彈,日後以更強烈的方式爆發,越是忽略情緒,情緒就會用越用力的方式讓你看見。

  3. 過度依賴外部安撫

    如果完全依賴朋友或伴侶來安撫自己,一旦對方不在,會感到更焦慮與無助。

圖片來源:Pixabay

四、預防勝於治療,在日常中練習情緒覺察基本功

  1. 覺察:先知道自己怎麼了

    1. 每天花 1–2 分鐘問自己:「我今天的情緒是什麼?」

    2. 試著用一到兩個詞辨識情緒,例如「焦慮」、「孤單」、「焦躁」、「期待」、「興奮」。

  2. 接納:允許情緒存在

    1. 告訴自己:「我可以有這種感覺」而不是「我不該這樣」、「是情緒糟糕,不是我很糟糕」。

    2. 情緒本身沒有對錯,它是你內在的訊號,提醒你某些需求或界線被觸動,情緒是個可以更認識自己的入口。

  3. 回應:找到對自己有幫助的方式

    1. 情緒需要出口,而不是囤積,選擇一個當下可行、健康的調節方式。

圖片來源:Pixabay

五、在大學生活中練習情緒調節的小技巧

  1. 書寫情緒日記

    不只是記事情,還要記感受與身體反應,例如「今天討論報告時心跳很快、肩膀緊繃」。這能幫助你找到情緒的觸發點,慢慢減少被情緒突然擊中的次數。

  2. 創造情緒安全角落

    在宿舍、租屋處,找一個屬於自己的空間,放上讓你放鬆的物品(抱枕、香氛、喜歡的書),成為安撫自己的基地。

  3. 設定「情緒休息時間」

    當情緒很強烈時,不急著馬上回訊息或處理衝突,先離開現場,讓大腦冷靜再回應。

  4. 用「自我對話」安撫自己

    想像你在安慰一位最好的朋友,然後用同樣的話對自己說。

       最後,給正在經歷情緒波動的你

你不需要一直「很堅強」,情緒會來,也會走。你也不需要永遠「把情緒控制好」。情緒不是敵人,每個情緒都是很正常與可以被理解的。

在大學生活的各種挑戰裡,學會情緒調節與自我安撫,讓我們有力量在風雨中穩穩站立,並在需要時,能夠溫柔地抱住自己。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李依蓁】

在追尋自我與成長的路上,我們每個人都曾羨慕過
別人、懷疑過自己,也在某些時刻感覺好累、好慢、
好像什麼都做不好。但你知道嗎?你願意繼續走,就是
一種了不起的勇氣。

我們誠摯邀請小太陽志工寫下你曾經經歷過的那些時刻:你曾經對自己有過什麼懷疑?你羨慕過誰的生活?那時的你在想什麼?

有沒有一刻,你突然覺得:「其實我也可以喜歡這樣的自己」?

或許你的故事,能讓另一個也在迷路的同學,獲得一點勇氣。

【小羊】

我在國小時是個極其優秀的學生,從小一開始成績優異,第一名的獎狀在家裡的櫥櫃裡厚厚一疊,模範生當了四年,畢業時拿到模範生市長獎,一路被他人羨慕忌妒或是當成小小偶像的眼光升上國中。國中和高中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好學生,雖然成績不太出色了,但還是走在看似「正常」的學習軌跡中;就在高中升大學時,我因為不知道要填什麼科系感到徬徨,覺得自己什麼都不會,在什麼樣的地方、什麼樣不同的領域,總有人比我更容易變成那個目光所及之處,發現國小的那個自信的我,再也回不來了。

當時我心裡像是塞了一坨棉花,這坨棉花就隨著我不讓父母擔心而逐漸跑到了喉嚨,我不敢說出自己的擔憂,這種感覺就像是迷路了,手裡沒有地圖,沒有人跟著,當時的我拒他人之門外,在父母眼中就像是遲來的叛逆期,也就這樣,我隨著成績隨意填了幾個志願,我讀上了社工系。

大一開學前,我天天都在擔心,甚至想過乾脆就不要讀書了,直到開學後,我遇見了現在的同學,他們就像是一束光照進我的內心最深處,照到那個被我自己厚厚的棉花蓋住的心,當時才發現,原來我一直都在被國小時的自己綁架,內心責罵自己的聲音漸漸的無聲無息;反之,我在生活中聽到了他們對我說的一些話:誰說一定要成為最好呢?誰說一定要是第一名才足夠讓人喜歡、才足夠站在陽光下?是啊,我也可以喜歡那個即便沒有那麼閃耀的自己,生活處處是陽光,慢慢的向陽而生也是一種溫柔。

【微風徐徐】

我常常羨慕那些擁有領導力的人,他們總能自然地帶著大家往前走。相比之下,我時常懷疑自己沒有那樣的能力,甚至覺得自己只是過度在意別人眼光,才顯得不夠自信。

不過,在一次次的活動裡,我漸漸發現自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軟弱。原來,阻礙我的不是能力,而是我對自己的懷疑。當我嘗試去付出時,朋友們給我的鼓勵與支持,讓我看見自己也能帶來力量與價值。

或許我還在學習,但現在的我開始能欣賞這樣的自己,不需要成為誰的影子,只要願意一步步往前走,我也能在屬於自己的位置上,發出自己的光。

【匿名】

喜歡自己似乎比喜歡別人還要困難,討厭自己比討厭他人似乎更加簡單。我時常在思考,說服自己要喜歡自己似乎是我人生中最困擾的課題之一,不論如何接受稱讚,都會突然否定自已,但是直到某天,曾經有人跟我說我的優點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雖然很難發現,但其實是好多好多的,慢慢去發現,總有一天會發現自己就像那片夜空一樣耀眼,我想我也就接受自己慢慢發現吧,慢慢地去拼湊那片星空。

圖片來源:Pixabay

實踐大學 諮商輔導一中心 © 版權所有
指導 / 吳聲銘學務長
總編輯 / 彭韻治主任
編輯 / 楊茹婷老師、王珮蘭老師、張嘉玲老師、洪子珺老師、鄭妤安老師、
李依蓁實習心理師、王昱媗實習心理師、任羚焄實習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