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任羚焄】
我們為什麼這麼怕不夠好?
根據2018年PISA (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 的調查結果,台灣學生在「害怕失敗指數」上名列全球第一,顯示台灣學生是最害怕失敗的,其中女學生又比男學生更害怕失敗。
我們為什麼這麼害怕失敗?在我們的求學過程中,大大小小的考試包羅萬象,每一個求學階段好像也是靠著分數來決定我們的去處,例如國中升高中的會考、高中升大學的學測和分科測驗,大家有發現我們的計算分數的制度總是扣分制嗎?每錯一題分數,就一直扣,今天考了70分,那我們總是在想:「哇,被扣了30分,錯了好多題」,回家之後,開始訂正錯誤的題目,不斷反覆思考著下一次遇到類似題目不要再錯了,又或是今天做了報告,得到了78分的分數,看著其他分數更高的人,思考著到底哪裡不夠好,為什麼我們已經盡力了,依然覺得自己不夠優秀,又是為什麼我們這麼害怕做不好呢?
這種追求完美的焦慮,其實不一定來自於你的人格特質,而是整個社會都在告訴你──你必須足夠優秀,才值得被肯定。我們的文化總是在告訴我們,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最重要的,我們不斷在追求成功,但成功是什麼樣的?又是誰來定義這個成功?

圖片來源:Pixabay
完美從哪裡來? ──社會文化如何塑造我們的標準
我們對「完美」的渴望,其實不是天生的,而是學習而來的。很多時候那些讓我們喘不過氣的標準,是被這個社會一步一步灌輸的,只是這些框架就如同呼吸之於我們一樣,它融入我們的生活,潛移默化的影響著我們,往往當開始要覺察這些想法時,總要抽絲剝繭的去分辨。
教育裡的比較與競爭在華人文化中,教育往往與階級流動緊密連結,在更早以前也有「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一說,即使那已經是距今900多年前的理念了,但這個觀念依然深植在我們的心中,也依然影響著我們的教育,父母師長總是耳提面命的督促我們去念書,說著不愛念書的人才會去選擇職校等類似的觀念,「要努力、要爭氣、不能輸」成了我們從小耳熟能詳的叮嚀,這些聲音也漸漸地從他人的聲音悄悄地成了我們內心的聲音。
筆者小時候很喜歡畫畫,曾經也有一個畫家夢(笑),當時在選高中的時候很想要選復興美工,但是當時長輩只是提出質疑:「畫畫可以當飯吃嗎?」對於這個興趣與夢想不以為意,因此筆者就改了志願去讀了一般高中。不難發現我們的社會總是以成績來當作衡量一個人的標準,選校要看成績,出社會要看學歷,於是我們學會了,表現越好,就越值得被肯定;出錯或是落後,就代表「不夠好」。
社群媒體的影響
另一方面,社群媒體也在無形中放大了「完美」的標準。點開IG、Threads等社群軟體,我們看到的往往是他人最光鮮亮麗、最「成功」的一面,很少有人發自己的擔憂、焦慮又或是「失敗」的一面,一眼望去每一個人、每一個接收到的資訊都成為壓力,不知不覺中我們又開始想自己哪裡不夠好,沒有喘息的空間,只要停滯不前就覺得要落後別人了,我們不斷在追求那個永遠都還有更「完美」的目標,我們也容易以為別人都在前進,只有我們止步不前。
社群媒體創造出一種「與他人比較」的焦慮,在這樣的焦慮之下,我們沒辦法接納自己和別人有不同的步調,用越來越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也許你「過度努力」了
成長經歷中的每一個否定,每一次得到「不夠好」的評論,好像都在我們的心中留下一道傷,至此之後為了不要再受到傷害,為了得到認同,我們開始告訴自己不能停下來,還要再更努力,我們將生活安排的沒有空隙,你今天「過度努力」了嗎?周慕姿諮商心理師的《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一書中,提到「每一個過度努力的人,心裡都是受了傷的;之後,以為「努力」可以讓自己不再受傷。就停不下來了。」,以及「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把自己一點、一點地交了出去,用來交換愛、交換不被責罵及鄙視,希望被接納,或是希望能在這個世界上獲得一點位置,能夠生存、能有一點喘息的空間。」
就在這樣的生活中,我們勉強自己,也丟失了自己。而自己,原本又該是什麼樣子?我們還記得嗎?」,我們不敢停下來,為了符合社會標準定義的好和優秀,又或是為了成為讓家人感到驕傲的孩子,當我們覺得自己停滯不前之時,我們忘記回頭看看,那些曾經走過的路、那些努力過的痕跡,你有多久沒有告訴自己:「你已經做得很好了。」,邀請大家溫柔地看見自己的努力,一起愛上「不完美」的自己吧!可是、可是要怎麼樣才能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呢?以下提供兩個方法,讓大家可以練習接納自己還在路上,以及如何用不同的視框看待自己。

圖片來源:Pixabay
Flip換言一新──原來特質都是一體兩面的
不知道大家平常有沒有玩過桌遊,這次和大家介紹《換言一新Flip》這款桌遊,〈FLIP換言一新〉是由韓國教育心理學博士Jiyoung Kim 所設計,活用人際溝通分析理論,透過三階段的遊戲階段,達成「自我探索」、「團隊建立」、「深化關係」的心境歷程。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勇於挑戰困境、克服現況。換個角度想,自己無法接受的特質,或許是個一體兩面的存在,只要用正確的方式發揮它的長處、控制它的短處,也有機會「翻轉」成為自我的優勢。
這個桌遊裡面有個性卡,個性卡的正反兩面會是對同個特質的不同描述,例如沒耐心/注重效率,我們好像時常覺得自己有很多不足,而去反思自己身上的特質,但會不會當我們有機會用不同的視框去看待這些特質的時候,就能夠慢慢地去接納自己,那些曾經覺得不完美的地方好像逐漸可愛起來。
感恩日記──愛自己的練習
當沒辦法接納自己的不完美的時候,我們常常聽到要愛自己,但你知道怎麼愛自己嗎?這裡介紹感恩日記給大家,你有聽過感恩日記嗎?美國正向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研究指出,撰寫感恩日記能夠提升一個人對自我的肯定與認同。在每天回顧那些值得感謝的人事物時,我們不只是在紀錄,更是在提醒自己:原來我一直都被善意包圍著。無論是一句話、一個擁抱,或是大自然帶來的片刻寧靜,這些感恩的瞬間,都是讓我們慢慢學會愛自己的一種方式。
三個寫感恩日記前的小重點:
先脫離「理所當然」的目光與思考 我們對於生活中的許多大小事物已經太過習慣,好像常常會忘記這些都不是理所當然,例如,好天氣、能夠好好吃飯又或是身體還有感覺,會發現生活中有許多值得開心、感恩的事情。
認同感恩的意義,感恩不是說教 感恩並不是一種道德綁架,而是打從心裡發現,用自己的眼睛,去看見那些值得感謝的人事物。一天當中,我們可能會遇到愉快的事,也可能會碰到不如意的時候,但即便如此,能在夜裡對自己說一句:「今天也平安度過了,謝謝你」,就是一種感恩的開始。這樣的心境看似簡單,卻能悄悄帶來轉變:讓我們感受到自己正被支持、被生命溫柔地拖住,也因此,日子多了幾分安心與柔軟。
不只是寫下感謝,也要寫上理由 感恩日記不僅僅是一種紀錄,更重要的是寫下感受的理由,讓感受具象化可以更有實感,不會停留在表面,也能夠更深入的化為自己的力量。
如何寫感恩日記:
每天定時寫下感激之情 選擇每天固定的時間,例如早上起床或晚上睡前,寫下對生活中的美好事物的感謝之情。
具體和真誠 寫感恩日記時,盡量具體和真誠地描述你感謝的事物。例如,不僅僅是感謝朋友的陪伴,而是他在你還沒有說出口時,就主動問你需不需要陪你。
不局限於大事 不一定是要重大的事情,而是微小的事情都值得感謝。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曾在康健雜誌的podcast上分享,感恩日記能夠有效脫離自我批判的習慣,增加對於自我的認可。人們常常會不小心覺得自己總是不夠好,卻忘記肯定自己的努力。透過書寫感恩日記,不只能夠成為睡前的儀式,也能夠自我整理,讓自己感受到有好好地過了一天。
以下是諮商心理師蘇予昕分享的四步驟:
Step 1: 寫下今天三件值得感恩的事,其中兩件事情來自外在,最後一個則是感恩自己。感恩自己的例子如:「我今天謝謝自己有起床上班」、「感恩自己還在呼吸,還好好活著」等,再微小的努力都可以是感謝自己的理由!
Step 2: 寫下今天覺得失落的部分,並在寫完後給自己安撫。例如:「謝謝你願意說出來」、「謝謝你願意陪伴自己」等。
Step 3: 記錄今日碰到的英雄時刻:誰是你今天的英雄?你受到了什麼樣的幫助?例如:今天公車司機給我一個笑容、同事幫我cover一個案子等。
Step 4: 紀錄自己今天幫助了別人什麼?透過詢問自己幫助別人什麼,也會因此注意到別人是如何地幫助自己,並藉此發現幫助別人的更多可能方式!

圖片來源:Pixabay
若是你也很難接納自己的不完美,而感到焦慮的話,邀請你試試看玩桌遊FLIP換言一新,去看看自己曾經以為的缺點,有什麼不同的面向,又是怎麼幫助到自己的,以及邀請你開始每天寫感恩日記,多一點對自己的看見和理解,也感謝每天辛苦的自己,一起愛上不完美的自己吧!
參考資料:
周慕姿(2021)。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寶瓶文化。
換言一新 Flip ─ 從自己與他人角度認識自己|小智的沙龍
寫字能提升幸福感!感恩日記怎麼寫?專家分享4要點|陳妤菡編譯
我的人生實驗,善用感恩日記提升幸福感|斯理想生活
如何寫感恩日記?心理師、秘密作者為你解答|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