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首頁 諮商輔導中心 各期電子報 聯絡我們 完整圖文內容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劉珈含】

心理學家史登柏格(Sternberg)提出「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是由三個元素:激情(passion)、親密(intimacy)、與承諾(commitment)交織而成。其中,激情不只是怦然心動——它也包含了慾望的滿足,而性,是最直接的表現方式。

性是本能,是連結,也是親密的語言。不知你對自己的性有多了解呢?你滿意目前的性關係嗎?在相對保守的社會文化下,這些成為被壓抑、噤聲的話題。沒人教我們,原來性也是需要溝通的。

不論你是否擁有過性或愛的經驗,本期《微風尋語》將陪你從多個角度重新認識「性」與「愛」。不只是知識的探索,更是一次和你一起回望內心的機會——看見自己真正的渴望,並嘗試用溝通來打開親密的大門,與他人共創一場成熟、坦誠、令人滿意的性與愛。

【撰文 / 海苔熊 諮商心理師 / Podcaster / Youtuber】

週五晚上,祁祁和喆喆窩在沙發上,Netflix 正在播放最新一集的《單身即地獄》,但祁祁的注意力早已不在螢幕上。她側躺著,手指無意識地繞著長髮,偷瞄一旁的喆喆。他正低著頭滑手機,時不時笑出聲來,看起來完全沉浸在迷因世界裡。

「欸,」祁祁輕輕推了推他的手臂,「今天禮拜五耶,我們很久沒……了吧?」

喆喆愣了一下,眼神從手機移到她的臉上。「嗯?很久嗎?」他想了想,然後嘿嘿笑著說:「上週不是有嗎?」

「拜託,那次你不到十分鐘就睡著了,我都懷疑你根本不記得。」祁祁噘起嘴,腳尖輕輕碰他的腿,「現在都幾點了?要不要進房間?」

喆喆搔搔頭,低頭看了看手錶,猶豫了一下,「可是……我今天有點累耶,明天好不好?」

空氣瞬間凝結。祁祁的腳慢慢縮回來,笑容也僵住了。她沒說話,只是轉身回到自己的座位,拿起手機開始刷 IG,翻到朋友剛發的情侶放閃照,她忍不住覺得有點不平衡——明明是她主動邀約,結果換來的卻是被冷淡對待。她知道喆喆可能真的累了,但腦子裡還是不停地冒出:「他是不是不想碰我了?我們的感情是不是變淡了?」這些念頭讓她煩躁,於是她也不再理喆喆,兩人默默地坐在沙發上,各自盯著手機,氣氛微妙得讓人不安。

半夜,喆喆已經熟睡,祁祁卻翻來覆去,怎麼都睡不著。她嘆了口氣,終於還是忍不住主動抱住喆喆,把頭埋進他的肩膀。喆喆迷迷糊糊地睜開眼,被她溫熱的體溫喚醒,終於察覺到她的不安。他沒說話,只是順勢回抱住她,輕輕撫摸她的背。「怎麼了?」

祁祁猶豫了一下,還是說出口:「你今天拒絕我的時候,我有點難過……你是不是覺得我沒有吸引力了?」

圖片來源:pixabay

性愛溝通檢核表

上面這樣的故事熟悉嗎?這段情境讓人有點心酸,卻也是許多伴侶都曾經歷過的性愛互動模式。當性愛變得不再「自然發生」,而是需要其中一方主動邀約,甚至多次被拒絕時,雙方的關係其實早已悄悄地透過這些行為在進行「無聲的溝通」。

你是否曾經在關係中感受到類似的困惑?試著透過以下這張性愛溝通檢核表,看看你的性愛模式屬於哪種類型,以及可能反映了什麼樣的關係動態。

       檢核問題 一、

通常都是你還是對方提出性邀約?

如果是你,對方拒絕的時候你的感覺是什麼?如果是對方,你拒絕對方的時候,腦袋裡面在想什麼?

  1. 祁祁:大部分都是我,他很少主動。
    有點受傷,會懷疑自己是不是沒吸引力了,也會想是不是我們的感情出了問題。

  2. 喆喆:我這方面的需求比較低,可能跟我抗拒親密有關。
    有時候真的累了,或是工作壓力大,身體不太有感覺。但當我說「今天不太行」時,總覺得她會失落,甚至懷疑我是不是不愛她了。我知道這樣會讓她難過,可是有時候,我就是沒辦法勉強自己進入狀態。

       檢核問題 二、

在性愛的過程中,通常你是以滿足對方需求為優先,還是讓對方幫你服務為優先?

是什麼造成的這樣的差別?你們有「溝通」過嗎?

  1. 祁祁:我習慣滿足對方,會觀察他的反應,希望他開心。
    可能是個性吧,我從小就比較習慣迎合別人的期待,也會擔心如果我沒做好,他會不滿意。
    沒有真正溝通過,我通常不會直接說出來,怕讓他覺得有壓力;另外一方面,可能也跟性羞恥有關——我很害怕自己被貼上很放浪的女生的標籤。

  2. 喆喆:我習慣順著她的節奏,如果她想要讓我開心,我會配合,但其實我不太知道自己真正喜歡什麼。所以有時候他問我到底想要什麼,老實說我也不知道。久了反而變成一種壓力,越有壓力就越不想做。
    祁祁好像比較希望我能主動一點,但我覺得這種事情本來就是有需求的人就提出來,我也不會通靈。我大概有感覺的出來,他對於開口講有一點困難,但我不知道那是什麼,也沒有聊過,總覺得只要開始談就會吵架。

       檢核問題 三、

在性愛過後,你希望對方在旁邊和你繼續溫存,還是你想要直接結束由自己的空間?

你們兩個對於這件事情的期待是一樣的嗎?

  1. 祁祁:我喜歡擁抱、聊天,覺得這樣才有親密感。
    不一樣,我會希望他多陪我一下,但他好像沒有特別需要這些,這讓我有時候覺得有點落寞。

  2. 喆喆:我通常會想直接休息或滑手機,因為性愛後我會有一種「能量被消耗」的感覺,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緩和下來。但祁祁喜歡抱著我,甚至聊天,我知道這對她來說很重要,但對我來說,有時候那一刻真的只想靜一下。
    我不是不想陪她,只是有時候,我連自己的感覺都還沒理清楚,就已經感覺到她的失望,然後更不知道該怎麼辦……

看完這張表之後,你可能會問說:「然後呢?」其實,當兩人可以拿著這張表彼此核對,或者是自己整理完後和對方溝通表格裡面的內容,光是「呈現出自己的脆弱跟擔心」這件事情本身就已經能夠促進親密和溝通了。為什麼呢?從依附理論的角度來看,恐懼常常讓彼此的關係變得更疏遠,而安全是唯一讓兩人靠近的途徑,當我們願意在關係當中說出我們擔憂和害怕的事,是因為相信對方可以理解並且接納我們。倘若能夠在做愛前後締造一個這樣的時間、溫馨的空間,許多問題可能不需要被「解決」,光是理解,就已經能夠化解。

圖片來源:pixabay

每天一點,日漸親近

如果你覺得「開口說愛」很難,也可以用行動來試試看!

  1. 改變節奏:很多時候,性愛的節奏是一方主導,另一方跟隨,但如果你希望讓彼此更有互動感,試著在過程中刻意放慢或加快動作,看看對方如何回應。例如:當你放慢動作時,對方是否願意接手?當你主動引導時,對方是否順應你的節奏?例如:祁祁總是順著喆喆的節奏,但這次她刻意在親吻時慢下來,甚至停頓幾秒,觀察喆喆的反應。喆喆愣了一下,但慢慢接手,開始主動回應,這就是一種非語言的「請求」。

  2. 利用「觸碰」:如果你一直處於「服務者」的角色,不妨嘗試在某一刻讓對方順著你的動作來進行互動,這樣你就可以不用那麼辛苦。你也可以改變你觸摸對方的力道,從輕柔到有力、從撫摸到抓捏,每種不同的接觸方式,其實都能傳遞不同的情感訊息。下次試試看,相當好玩,但也別忘了對方的語言和非語言回饋!例如:祁祁習慣被動接受,但相較於先前的被動,她主動把喆喆的手引導到自己想要的位置,拿回慾望的主控權。

  3. 用眼神與呼吸,建立「當下連結」:例如,在關鍵時刻看著對方,能夠讓對方意識到你的需求和感受;調整呼吸的頻率,讓雙方的節奏同步,這樣可以讓對方自然地跟隨你的節奏,即使不開口,兩個人也能「在一起」。

  4. 後戲才是重頭戲:性愛後,如果你希望對方多陪伴一點,但不好開口,可以透過動作來傳遞訊息,例如:在對方翻身之前,從背後環抱他,用肢體語言讓對方意識到你的需求,或輕輕撫摸對方的手臂、肩膀,等待對方的回應,如果對方沒有抗拒,可能代表他願意延續這份親密。

性的節奏就是愛的舞步

性愛是一場無聲的心理對話,很多時候在關係中無法好好開口的情緒,反而在性愛裡表露無遺。當我們願意用行動去理解對方,而不只是等待對方懂自己,親密才能在彼此間流動,創造關係的第二次心動!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 蘇俊濠(哈理斯) 諮商心理師 / 精神分析主題作家】

性愛合一或分離?對愛情與性欲態度的自我探索

「性」與「愛」到底是相合還是分離的討論常常教人不安,在於我們在道德上已經不願意接受它是可以分離的,這個結論毀壞了與所愛的人「性愛合一」的浪漫構想。然而,「性愛分離」卻不代表追求性解放的約炮者從此心安理得,那只是金幣的另一面,另有關係的難題有待他們去面對。

作為本能需求的性

為何男性會有「射後不理」的聖人模式?或是說在手淫以後,性慾往往就會減退,直至下一次的精蟲累積才重新點燃?當然,女性的性學問比男性複雜,但仍有著某種規律的週期變化。

顯然,性,在生物的根本層面就是有機體內的化學變化。當內分泌與腺體開始堆積起生理的張力,就會驅使人通過性器官、皮膚、敏感帶的感官去尋求滿足,即抒解生理的緊張。心理學家稱生理需求的表達做「性驅力」。

當父母的大概都曾發現,不論男女,一些小孩會自發地撫摸性器官來獲取愉悅,如同青春期的少男少女快速燃起對自己及他人身體的「性」趣,其特徵是原始且粗糙的——性驅力在本質上是不分目標或對象的本能需求,如同飢餓,感覺來了就想盡快得到釋放、舒緩、滿足——這也是為何兩性性教育在兒童及青春期,甚至大學階段,仍是如此重要的原因。

圖片來源:pixabay

作為價值追求的愛

雖然性需求不問對象,但我們始終無法迴避諸如「為何我只想跟A,而不是跟B發生關係?」,或更根本的「我想跟男人,還是女人做愛?」之類涉及「對象選擇」的問題。而此問題問的正是「慾望」:我在慾望/渴望/慾求什麼?

愛,從慾望而生,因為所慾望的對象仍在遠處,他不屬於我,我想擁有他,由此,愛無可避免地跟「價值」有關,一如陷入情網之人最常煩惱的「他(她)會喜歡我嗎?」,不就是圍繞著「我有什麼『值得』對方喜歡?」而開展的嗎?

一個人之所以愛上另一個人,是源於他認為對方有著自己所渴望的某種價值,對方能滿足自己自知或潛意識裡所缺乏的部份。就像一位在各方面條件都很優秀、經濟富足的男性,即便交往過許多女性,但都不曾愛過某誰;直到他在最潦倒與悲傷的時候,遇見一位在窮困家庭長大卻仍然充滿韌性的陽光女孩,他才迎來「初戀」。他曾在諮商時說道:「我可以跟很多女人約炮做愛,但我也可以只是打手槍來解決,這兩件事對我而言其實沒有分別。但對於『她』,是愛,沒有別人能取代,跟『她』做的,才真的是『愛』。」

無疑,至少就萌芽階段而言,愛,是低自我價值者仰望他所認為的高價值者時才會產生的情感。這些「價值」落在樣貌、身材、愛好、性格,到是否有車有房等可計算的市場光譜之上。近年比較多人在意的,是愛侶能否提供自己足夠的「情緒價值」——撇開偉大的光環,愛,是追求價值的交易。

性/愛既可分離,又無法真的分離

心理學家芮克(Theodor Reik)在《Of Love and Lust》寫道:性與愛是如此不同,它們分別屬不同的研究領域;性屬於生物化學及生理學領域,愛屬於尤關情緒的心理學領域。性是一種驅使(urge),愛則是種慾望(desire)。我們雖然把兩者作了明確的區分,但很快又會發現這樣的區分在現實層面不太可能存在。

除非是生活在排除任何從家庭及社會道德介入的原始森林裡,我們已無法在人身上找到「純粹的性」。在一般的文明社會裡,性從小就一步步被引導與塑形,就像童話或青春愛情劇,早已為性的安放指明理想的方向:與所愛的人親密結合。

沒有純粹的性的原因,也在於性接觸的興奮或撫慰身體的迷醉,皆導致體內催產素(愛情荷爾蒙)的產生而加強了「愛」的感受。很多時候,人並不愛眼前發生關係之人,但性的愉悅所產生的多巴胺(快樂荷爾蒙)會教人以為自己愛上了對方。這不正正是約炮者最恐懼的,即自己或對方做著做著便暈船的兩難嗎?

另一方面,不論交往前後,當人們浮現「他不是對的人」的念頭時,其實同時為自己打上價格:「我值得更好的人!」這種愛情中的「身價」難免與「性」相關,好比在自由戀愛的世代,既然不必再盲婚啞嫁了,「試車」亦未嘗不是某種愛情形態的前提——先體驗性的相合度,再決定要否繼續交往——即去確認「他值不值得我去愛?」。

愛情或婚姻,誠如辻村深月的小說《傲慢與善良》所說的,人們總糾纏於「遇不到對的人」一事。今天,人們所找的「對」往往同時是指性(肉體價值)與愛(情緒價值)皆與自己相匹配的人。

因此,弔詭的是心理學家雖然認同「性」與「愛」是可以分開的,但就一般情況而言,兩者從未真正的分開過,而是微妙地交織在一起。即使性是種本能需求,但人本主義精神分析師佛洛姆(Erich Fromm)尤其提醒,過度放大性慾也往往是對「親密」或「孤獨」的逃避。

圖片來源:pixabay

性——愛獨立地交織,便得各自發展與融和

作為一位心理學研究者或心理治療師,我及諸多前人所關注的不在「性的前提是愛」之類的社會道德問題,卻是在意符合人性的情感倫理,即如何變得幸福一事。

如果任由自己被極端的性解放主義帶領,凡事從享樂至上的角度出發,人們必然重蹈各種文學或影視作品那種「在錯的時間,遇上對的人」的虐心勸戒的覆轍,無知的人比小學生更不會「愛的能力」。

一味強調「性的前提是愛」的世界裡,多少愛侶與夫妻壓抑的正是性生活的挫敗與不滿,最終愛也被磨損。我們不應忘記人的生物性:尋歡、誘惑、挑起彼此的性趣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性的能力」。

「性愛合一」很可能是人類幸福的金幣,但要獲得它,甚至在長期伴侶關係中維持,我們都得發展與融和這兩種——金幣的兩面——獨立卻又相互滲透的能力!

圖片來源:pixabay

【撰文 / 陳昀佑 實習心理師】

你看過《解禁男女》這部電影嗎?女主角鄭智宥因為錯拿包裹,意外得知了主管鄭智厚不為人知的秘密——對BDSM的興趣,兩人就此展開了一段火辣刺激的主奴關係,讓觀眾看得既害羞,卻又心癢難耐,也令人不禁好奇:BDSM究竟有什麼魔力?

什麼是 BDSM?

我們常聽到的 BDSM,其實是由 B/D、D/s 和 S/M 三組詞語所組成,分別是「束縛與調教 Bondage & Discipline」、「支配與臣服 Dominance & Submission」以及「施虐與受虐 Sadism & Masochism」。

       1. 從「不自由」中獲得安全感:束縛與調教 B/D

「束縛」是指透過道具,去限制對方「身體」的自由,例如在電影中出現的眼罩、口枷、膠帶、手銬和繩縛等;而「調教」則是藉由擬定規則,去限制對方「行為」的自由,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並適時的給予獎勵或懲罰,如同電影中所說的「賞罰分明」。

被綁住的人
在血液不流通、感官逐漸麻木時
將獲得高潮與解放
被束縛的瞬間反而自由的矛盾

——《解禁男女》

試想一個情境:如果你喜歡的人緊緊的抱住你,你會想要馬上掙脫,還是會覺得很開心呢?束縛或綑綁就像被親密的人緊緊抱著一樣,雖然動彈不得,但是因為信任彼此,反而讓人感到安全、感到被愛。

       2. 從「不平等」中獲得愛與關注:支配與臣服 D/s

D/s 是建立在精神關係上的心靈遊戲,支配者(Dom、主人)是在關係中具有權力的一方,而臣服者(sub、奴隸)則自願服從支配者的指令,例如在電影中出現的寵物遊戲、親吻腳趾、辱罵、日常生活報告等,都能看出男女主角在關係中的不平等地位。

「你對我來說就像太陽
有生以來第一次
遇見的唯一」

——《解禁男女》

你有喜歡的偶像嗎?有些人不畏風吹、日曬、雨淋,連續排隊好幾個小時,只為了可以離自己的偶像更近一點,偶像喝過的水也搶破頭,甚至被偶像罵的時候還會開心的尖叫。臣服有時就像追星一樣,當你覺得對方很耀眼時,好像就甘願為他做任何事,也難怪男主角會對女主角說:「你對我來說就像太陽」。

       3. 從「不舒服」中獲得愉悅:施虐與受虐 S/M

與建立在精神上的 D/s不同,S/M 是藉由身體感官的刺激,來達到性愉悅,例如在電影中出現的踩踏、滴蠟、鞭打等。

「很痛嗎?」
「好像快死了」
「要停下來嗎?」
「因為是你,所以我很快樂」

——《解禁男女》

你喜歡吃辣嗎?你知道辣其實是一種痛覺嗎?當我們感到疼痛時,大腦會分泌腦內啡和多巴胺,幫助身體緩解疼痛,並產生快樂的感受;還有一種說法是,因為人都不喜歡無聊,所以會在可掌控的範圍下去追求更多的刺激,像是看恐怖片、搭雲霄飛車;成功克服挑戰,也會有一種成就感。或許受虐者之所以喜歡疼痛的感覺,也是同樣的道理。

圖片來源:風木提供

在開始之前,你得先知道BDSM的遊戲規則

BDSM 乍聽之下好像有點可怕,你可能會疑惑,這樣是不是在鼓勵暴力行為啊?事實上,BDSM 和暴力行為可以說是天壤之別。BDSM 是在信任的關係之下,各取所需,滿足彼此的利益,並遵守下列兩個原則:

       1. 安全、理智、知情同意(Safe, Sane and Consensual, SSC)

安全,代表在實踐時應避免受到傷害;理智,代表應在頭腦清醒、理性的狀態下進行活動;知情同意,則代表活動應該要在所有參與的人都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才得以進行。

       2. 共知風險的兩願實踐(Risk Aware Consensual Kink, RACK)

有鑑於 SSC 的定義較為主觀,後來有人提出 RACK 作為另一個 BDSM 的原則。RACK 是在 SSC 的基礎之上,去承認沒有任何一件事是 100% 安全的,因此更強調實踐者對活動所具備的風險是否能有足夠的意識,並且願意承擔其風險。換句話說,其實就是「你同意、我同意,彼此都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啦!

在諮商中也有所謂的「知情同意」。在正式開始諮商前,心理師會告訴你有關諮商的規則,包含諮商的時間、費用、保密原則等,針對有疑慮的地方可以加以討論,並且個案可以在聽完之後,再決定是否要進入諮商。諮商中的「知情同意」和 SSC、RACK 一樣,都是為了保障雙方的關係,避免權利受損。

讓你和狗狗相處愉快

要如何達到 SSC 和 RACK 兩個原則呢?說穿了,就是溝通、溝通、再溝通!了解彼此在關係中的權利與義務,並提出自己的期待與需求,才能讓關係更靠近。這點在非 BDSM 的關係中也同樣適用喔!

       1. 事前溝通

事前溝通在 BDSM 的實踐中十分重要,一方面是要徵求彼此的積極同意,另一方面,包含實踐的項目、強度、時間等,都需要事先確認,否則可能會面臨在過程中不盡興,甚至是受到傷害的後果。事前溝通的形式有很多種,可以是口頭確認,或是像電影中簽訂契約等。

       2. 訂定安全詞

安全詞是一個事先約定好的暗號,作為緊急狀況時的保險,通常會選擇在實踐過程中不容易出現的詞語。一旦說出安全詞,就應該立刻停止當下的活動。在電影中,主角可以藉由拿下眼鏡,或是說出「咚咚」來停止 BDSM 的活動。

       3. 信任與責任

當臣服者出於信任將自己身體的主導權交給支配者的同時,支配者就必須對臣服者負有責任,尤其當臣服者被束縛、或是嘴巴被封住無法說話時,支配者更應該要在一旁隨時觀察臣服者的狀態。

       4. 事後照顧

事後照顧包含心靈上的關心、擁抱、給予獎勵,以及生理上的傷口處理等。一個好的事後照顧,可以讓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也可以來場「賽後檢討」,藉由聊聊剛剛過程中喜歡或不喜歡的地方,也可以作為下一次實踐調整的方向。

圖片來源:風木提供

找到自己的情欲樣貌

不管是 Dom 或 sub、S 還是 M
我們都在尋找
願意接納假面下你我真實樣貌的對象

——《解禁男女》

BDSM 是非主流情欲樣態的統稱,但其實,情欲有千百萬種樣貌,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喜好與需求,也都期待能夠被理解。我們可以去思考,究竟什麼是主流?什麼是非主流?或許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根本不用區分主流或非主流。讓我們用開放、友善、不批判的態度去認識彼此,也祝福大家都能夠找到那個願意接納你真實樣貌的人!

關於 BDSM,我想知道更多……

如果你想更深入了解 BDSM,
推薦你一個 Podcast 頻道:「好色喔!禁羈相談室」,
每一集會邀請不同的 BDSM 實踐者,分享他們的經驗與生命歷程。

【撰文 / 施冠偉 泌尿科醫師】

許多人常把 HIV 跟 HPV 搞混,就像點飲料時總是分不清珍珠/波霸的 SIZE
肯恰納,叮叮叮叮叮~

今天一篇文章統整好告訴你,到底哪個跟愛滋有關?哪個有疫苗可以預防?
看完不再霧煞煞。

疾病介紹——感染HIV會有哪些症狀?

       認識 HIV——讓人「I、愛、唉」不完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全名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主要分為 HIV-1 和 HIV-2,第一型在各大國家內流通,第二型主要分布在西非,台灣俗稱愛滋病毒。

感染 HIV 後,病毒會攻擊體內的免疫系統,直至系統癱瘓,免疫細胞再也無法有效辨識敵我,嚴重感染或腫瘤便會接踵而來,導致「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也就是愛滋病。

根據國際統計,超過 90% 的 HIV-1 患者大約 10~12 年會內進展到愛滋病。

       HIV 的危險性——會經歷什麼?

●  急性期

感染愛滋病毒後 2~6 周,約有半數的人出現類流感的症狀:

  1. 發燒、畏寒

  2. 喉嚨痛、肌肉痠痛

  3. 噁心嘔吐、腹瀉

  4. 疲倦

●  潛伏期

急性症狀消退(有些人可能沒有急性期),進入風平浪靜的潛伏期。這時候身體看似痊癒,不過 HIV 病毒還藏在體內一天天侵蝕免疫系統。

如果沒有適當治療,約有一半患者會在 10 年的潛伏期後進入痛苦的發病期,變成愛滋病。

●  發病期

這時患者的免疫力崩潰,細菌病毒在體內肆虐,確診成愛滋病,常見的表徵有以下幾種:

  1. 體重急遽減輕、食慾不振

  2. 反覆發燒

  3. 虛弱疲倦

  4. 反覆腹瀉

  5. 組織病變或腫塊

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愛滋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還有皰疹、肺結核、肺囊蟲肺炎等,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大增,因為免疫系統已無法抗衡病變細胞,帶動死亡率上升。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認識 HPV——全國男女都需注意的病毒

HPV(Human Papillomavirus)的全名是人類乳突病毒,有高達 200 多種亞型,其中最需防範的四大兇手是第 16、18 型與第 6、11 型。

●  第 16、18 型——高致癌風險

HPV 會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約有 80% 的人一生中會被感染到,不過一般人沒有明顯症狀並會於 1~2 年內自體清除病毒,無法清除的患者可能在 10~20 年後變成癌症,讓人少了警惕!

第 16、18 型最主要導致的癌症是「子宮頸癌」,根據統計有 9 成的子宮頸癌都是 HPV 所造成,也提高了頭頸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喉癌)、肛門癌、陰莖癌等風險,不論男女皆須小心防護喔!

●  第 6、11 型——小心菜花找上門

第 6、11 型雖然不太會致癌,不過卻會讓患者染上生殖器疣—俗稱菜花!
菜花的傳染力 > 75%,出沒在悶熱潮濕的部位,像是肛門、私密處或是口腔附近,初期為淡紅色丘疹,慢慢轉成一大片深色系蕈狀物,就像花椰菜......造成私密處有異味、性交疼痛出血、搔癢難耐等。

       HPV 的危險性——著名的沉默殺手

●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八名,以 35~45 歲為好發區間,有性經驗後感染風險明顯高於未有性經驗者。早期沒有症狀,等到發現異常出血,可能已經是中後期。

●  頭頸癌——男性更危險

HPV 感染並不限於女性,同樣會在性行為過程中接觸到受感染的皮膚或黏膜,所以男性也會感染 HPV!

若男性感染高致癌型 HPV,有機會演變為「頭頸癌」。如其名,是頭部頸部的癌症統稱,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口腔病變造成口腔潰瘍、疼痛麻木,咽喉出現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或是頸部腫塊。

目前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病患以中年男性居多,往往確診時已是癌症中後期。所以 HPV 不只是女性的事,男性更要注意!

傳染途徑——可能透過哪些方式得到?

       HIV
  1. 性行為:病毒藏於體液與分泌物之中,極易穿透黏膜或是口腔、私密部位的傷口進入體內,因此口腔、肛門、陰道等性行為都有機率被傳染 HIV

  2. 針扎、輸血:在進行注射、輸血等醫療行為時,接觸到帶有 HIV 病原的血液有可能被感染

  3. 母子垂直感染:若母親帶有 HIV,生產中寶寶經過產道時接觸到媽媽的黏膜或血液,極有可能被傳染

HIV 主要透過體液、血液的接觸感染,口水、汗水等不會,所以與愛滋病患聊天、正常接觸並不會得到愛滋,也不會透過蚊蟲叮咬傳染。

       HPV

HPV 主要也是性行為傳播,接觸帶有病毒的皮膚、黏膜或體液都存在感染風險,包含性器官接觸、手部與性器官間接接觸或是接觸帶有 HPV 的物品(如:毛巾、內褲等)。

治療方式——治得好嗎?怎麼治?

       HIV——雞尾酒療法

目前沒有藥物可以徹底治癒HIV,但有「雞尾酒療法(HAART)」協助控制病程與降低傳播。

「雞尾酒」是由多種酒類加上果汁等混合而成,雞尾酒療法也是這種概念,混合 2~3 種抗愛滋藥物,抑制病毒複製以達到降低體內愛滋病毒量、提升免疫力、減少大眾傳播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減少 90% 感染 HIV 的風險,把體內病毒壓下來後,也能大大降低傳染給別人的機會。當病毒數降到低於儀器測不到的程度,就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另外提高免疫力避免患者遭受外來病菌感染,能夠降低愛滋病的死亡率延長其壽命。

       HPV

目前無藥物可以治療 HPV,需看 HPV 發展成菜花或何種癌症,依據各疾病指引進行藥物處理、手術治療、化療或放射治療等計畫。

圖片來源:pixabay

預防方法——如何遠離HIV & HPV?

       HIV

PrEP——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使用對象:
有高風險行為者,但尚未感染愛滋病毒的族群(愛滋篩檢為陰性)。服藥能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預防感染 HIV,可達 90% 以上的保護力。

服藥方式:

  1. 每日空腹服用:適合長期處於高風險的人,例如:頻繁性行為、多重伴侶者

  2. 2+1+1:性行為前 2~24 小時服用 2 顆,服藥後 24 小時再一顆,服藥後 48 小時再一顆。適合有突發需求的人(但用法複雜且不適合所有人,請跟醫師討論過再使用)

PrEP 自 2015 年起經過多項實驗證實能大大降低感染 HIV 的機會,但與服藥順從性有極大關係,遵守服用方式能提升 PrEP 抗 HIV 感染的成功率。

PEP——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

  1. 使用對象:
    接觸到愛滋帶原的血液體液者,經醫師評估後,需投藥以避免感染 HIV

  2. 服藥方式:
    暴露後 72 小時內盡速服藥,並持續 28 天每日服用,需回診追蹤藥物療效及病毒感染狀況

若碰到針扎、性侵害等危險情況,需把握 72 小時的黃金時期趕緊就醫,攔截 HIV 在體內擴散的機會,進而有效降低感染 HIV 的風險,一般成功率為 8 成,服藥順從性高的人可上升至 9 成。

       HPV

疫苗的價數越高,代表能對付的 HPV 型別越多,台灣主流是九價子宮頸疫苗嘉喜(Gardasil®9),簡稱 HPV 疫苗,涵蓋長菜花的 6、11 型跟高致癌的 16、18、31、33、45、52、58 型等一共 9 型,因此估計可預防 90% 以上因 HPV 感染所導致的各種癌症,對於菜花的保護力則有 95%,效果至少穩定維持 12 年,CP 值非常高。

9~45 歲皆可施打,如果能在開始性行為前施打效果更佳。療程分為三劑,第 1 劑與第 2 劑間隔 2 個月,第 2 劑與第 3 劑間隔 4 個月,三劑打完會有最完整的保護力。

除了女性,男性更應該施打 HPV 疫苗,因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 HPV,但感染後較難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且男生易有菸酒等致癌物的使用,整體來說男性的防禦力比女性還弱,更需要 HPV 疫苗的守護!

       安全性行為

你以為 HIV 跟 HPV 只是課本上的名詞?
HIV 和 HPV 的唯一共通點,就是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相當貼近我們的生活。

因此安全性行為是第一道阻止病毒進入身體的門檻,包含:

  1. 全程使用保險套:戴好保險套等於幫你的人生上保險,藉由薄膜隔絕彼此的精液、陰道分泌物、體液、血液混雜,其預防 HIV 的有效性可達 9 成以上, 還能減少大約 7 成感染 HPV 的機會,是最經濟和必要的預防措施,但某些菜花長在保險套蓋不到的地方,所以還是建議施打疫苗

  2. 固定性伴侶:喜歡一夜情、開放式關係等帶來的刺激感,但在不熟悉對方的狀況下,怎麼能確保躺在身邊的那個人,身上沒有攜帶病毒呢?多重性伴侶大幅增加感染 HIV、HPV 的風險,就怕你在換換愛的時候中標,更擔心你不知情的又將病毒擴散出去,所以呼籲固定性伴侶是相當重要的防護觀念

更嚴重的是,根據大數據統計,不同性病是會共同存在的,形成「共病」,像是 HIV、HPV 兩者之中感染其一會大幅提升感染另一者的風險,過去的門診經驗上,就有遇過病人跟女友分手後發現中了五個性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根據統計,過半的 HIV 感染者為 18~35 歲年輕族群,而罪魁禍首是「不安全性行為」!落實安全性行為,切勿抱持僥倖心理,確實做好安全性行為的保護措施,並為自己安排每年 1~2 次性病篩檢,及完整接種三劑 HPV 疫苗,才能有效降罹患性傳染病的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劉珈含】

愛與性,從來不是各走各的路。它們有時緊密交織,有時又
步調不同——靠近、錯開,再靠近。我們在每一次親密裡
摸索。有時候,我們在一場愛裡,才終於學會坦露慾望;
有時候,反而在一次性接觸裡,學會了如何尊重、傾聽、理解。

這一期,邀請你寫下你曾經在愛裡尋找性,或在性裡學習到愛的那一刻。可以是一段情感經驗、一種體會,或是一個讓你至今仍記得的觸碰與眼神,性愛對你來說是怎樣的存在呢?

【匿名烏鴉】

如果你問我,性是什麼,我會說:是一種安心的感覺。那不是激情、也不只是生理反應,而是當我在對方面前可以全然放鬆,不用偽裝、不用擔心被評價,那種「我就是我,這樣的我你也喜歡」的感覺。對我來說,那才是性愛最動人的地方。我不是在性裡找肯定,而是在那種被理解、被尊重的過程裡,找到愛的樣子。那真的比什麼都來得重要。

【匿名狗狗】

有一段時間,我對性有點抗拒。那不是因為我不想,而是因為我曾在一段關係裡,覺得「性」變成了某種責任,好像不答應就不夠愛。後來我才明白,真正的靠近不是佔有,也不是交換,而是兩個人都願意、都舒服的時候,才會自然地發生。現在我學著不再勉強自己,也學著和對方好好溝通。我開始相信,性不是愛的保證,但在愛裡,性可以是一種更深的理解。

【匿名小貓】

其實到現在,我還沒有真的發生過性愛。和大學同學在那邊偷偷聊第一次的時候,我會有點不安,覺得自己是不是太慢了?但現在我不再這麼想了,我發現「準備好」不是某種標準,而是每個人自己的節奏。

我記得有一次和一個很喜歡的人牽手、抱抱,那時候我心跳超快,但更多的是一種安心感。不是因為我們要幹嘛,而是那個靠近,讓我覺得自己是被喜歡、被理解的。那次我們聊了很多,也談到關於性,他問我「你會害怕嗎?」我點點頭,他就說「沒關係,我們慢慢來。」

對我來說,這種願意等、願意聽的互動,比發生什麼更重要。我會想像,第一次會不會笨手笨腳、會不會笑場?但我希望那是一種舒服的靠近,是一種「我願意讓你更靠近我一點」的溫柔。雖然還沒開始,但我一直在想像,也一直在練習怎麼讓自己更懂得愛人,也被愛。

【匿名海豚】

我一直覺得,人跟人之間有頻率。不是誰快誰慢的問題,而是那種剛好對上的感覺。對我來說,親密關係也是這樣,不是急著發生什麼,而是有人願意跟我走在一樣的節奏上。

我還沒有性的經驗,但我有過那種舒服的靠近。有次跟喜歡的人躺在一起聊天,自在的互動,那一刻我感到很放鬆,覺得親密應該就是這樣——不用刻意表現什麼,也不用怕被拒絕。我想像中的性,是一種溫柔的理解,不只是身體的貼近,而是心也在對的頻率上慢慢靠近。

【匿名樹葉】

雖然我還沒真的經歷過性愛,但我其實超級好奇。不是電影那種誇張劇情,而是那種很真實的、兩個人都在乎彼此的狀態。像是躺在床上,對方幫你蓋好被子、確認你是不是也一樣想要的那種溫柔。

我有時候會想,性愛是不是就像跳舞?不是誰帶誰,而是要找到一起搖擺的節奏。如果我還沒準備好,那就先踩在對方腳上慢慢練,總有一天會跳得順吧。

圖片來源:pixabay

實踐大學 諮商輔導一中心 © 版權所有
指導 / 張宏生學務長
總編輯 / 彭韻治主任
編輯 / 楊茹婷老師、王珮蘭老師、張嘉玲老師、劉子菡老師、洪子珺老師、
劉珈含實習心理師、陳昀佑實習心理師、林芷亘實習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