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施冠偉 泌尿科醫師】
許多人常把 HIV 跟 HPV 搞混,就像點飲料時總是分不清珍珠/波霸的 SIZE
肯恰納,叮叮叮叮叮~
今天一篇文章統整好告訴你,到底哪個跟愛滋有關?哪個有疫苗可以預防?
看完不再霧煞煞。
疾病介紹——感染HIV會有哪些症狀?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全名是人類免疫缺乏病毒,主要分為 HIV-1 和 HIV-2,第一型在各大國家內流通,第二型主要分布在西非,台灣俗稱愛滋病毒。
感染 HIV 後,病毒會攻擊體內的免疫系統,直至系統癱瘓,免疫細胞再也無法有效辨識敵我,嚴重感染或腫瘤便會接踵而來,導致「後天免疫缺乏症候群(AIDS)」也就是愛滋病。
根據國際統計,超過 90% 的 HIV-1 患者大約 10~12 年會內進展到愛滋病。
● 急性期
感染愛滋病毒後 2~6 周,約有半數的人出現類流感的症狀:
發燒、畏寒
喉嚨痛、肌肉痠痛
噁心嘔吐、腹瀉
疲倦
● 潛伏期
急性症狀消退(有些人可能沒有急性期),進入風平浪靜的潛伏期。這時候身體看似痊癒,不過 HIV 病毒還藏在體內一天天侵蝕免疫系統。
如果沒有適當治療,約有一半患者會在 10 年的潛伏期後進入痛苦的發病期,變成愛滋病。
● 發病期
這時患者的免疫力崩潰,細菌病毒在體內肆虐,確診成愛滋病,常見的表徵有以下幾種:
體重急遽減輕、食慾不振
反覆發燒
虛弱疲倦
反覆腹瀉
組織病變或腫塊
免疫力不足的情況下,愛滋病患者常見的併發症還有皰疹、肺結核、肺囊蟲肺炎等,甚至罹患癌症的風險大增,因為免疫系統已無法抗衡病變細胞,帶動死亡率上升。

圖片來源: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
HPV(Human Papillomavirus)的全名是人類乳突病毒,有高達 200 多種亞型,其中最需防範的四大兇手是第 16、18 型與第 6、11 型。
● 第 16、18 型——高致癌風險
HPV 會感染人體的表皮與黏膜,約有 80% 的人一生中會被感染到,不過一般人沒有明顯症狀並會於 1~2 年內自體清除病毒,無法清除的患者可能在 10~20 年後變成癌症,讓人少了警惕!
第 16、18 型最主要導致的癌症是「子宮頸癌」,根據統計有 9 成的子宮頸癌都是 HPV 所造成,也提高了頭頸癌(包含口腔癌、鼻咽癌、喉癌)、肛門癌、陰莖癌等風險,不論男女皆須小心防護喔!
● 第 6、11 型——小心菜花找上門
第 6、11 型雖然不太會致癌,不過卻會讓患者染上生殖器疣—俗稱菜花! 菜花的傳染力 > 75%,出沒在悶熱潮濕的部位,像是肛門、私密處或是口腔附近,初期為淡紅色丘疹,慢慢轉成一大片深色系蕈狀物,就像花椰菜......造成私密處有異味、性交疼痛出血、搔癢難耐等。
●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為我國婦女癌症死因第八名,以 35~45 歲為好發區間,有性經驗後感染風險明顯高於未有性經驗者。早期沒有症狀,等到發現異常出血,可能已經是中後期。
● 頭頸癌——男性更危險
HPV 感染並不限於女性,同樣會在性行為過程中接觸到受感染的皮膚或黏膜,所以男性也會感染 HPV!
若男性感染高致癌型 HPV,有機會演變為「頭頸癌」。如其名,是頭部頸部的癌症統稱,依據原發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口腔病變造成口腔潰瘍、疼痛麻木,咽喉出現吞嚥困難、聲音嘶啞等,或是頸部腫塊。
目前台灣罹患頭頸癌的病患以中年男性居多,往往確診時已是癌症中後期。所以 HPV 不只是女性的事,男性更要注意!
傳染途徑——可能透過哪些方式得到?
性行為:病毒藏於體液與分泌物之中,極易穿透黏膜或是口腔、私密部位的傷口進入體內,因此口腔、肛門、陰道等性行為都有機率被傳染 HIV
針扎、輸血:在進行注射、輸血等醫療行為時,接觸到帶有 HIV 病原的血液有可能被感染
母子垂直感染:若母親帶有 HIV,生產中寶寶經過產道時接觸到媽媽的黏膜或血液,極有可能被傳染
HIV 主要透過體液、血液的接觸感染,口水、汗水等不會,所以與愛滋病患聊天、正常接觸並不會得到愛滋,也不會透過蚊蟲叮咬傳染。
HPV 主要也是性行為傳播,接觸帶有病毒的皮膚、黏膜或體液都存在感染風險,包含性器官接觸、手部與性器官間接接觸或是接觸帶有 HPV 的物品(如:毛巾、內褲等)。
治療方式——治得好嗎?怎麼治?
目前沒有藥物可以徹底治癒HIV,但有「雞尾酒療法(HAART)」協助控制病程與降低傳播。
「雞尾酒」是由多種酒類加上果汁等混合而成,雞尾酒療法也是這種概念,混合 2~3 種抗愛滋藥物,抑制病毒複製以達到降低體內愛滋病毒量、提升免疫力、減少大眾傳播的目的。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減少 90% 感染 HIV 的風險,把體內病毒壓下來後,也能大大降低傳染給別人的機會。當病毒數降到低於儀器測不到的程度,就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另外提高免疫力避免患者遭受外來病菌感染,能夠降低愛滋病的死亡率延長其壽命。
目前無藥物可以治療 HPV,需看 HPV 發展成菜花或何種癌症,依據各疾病指引進行藥物處理、手術治療、化療或放射治療等計畫。

圖片來源:pixabay
預防方法——如何遠離HIV & HPV?
PrEP——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
使用對象: 有高風險行為者,但尚未感染愛滋病毒的族群(愛滋篩檢為陰性)。服藥能讓體內有足夠的藥物濃度預防感染 HIV,可達 90% 以上的保護力。
服藥方式:
每日空腹服用:適合長期處於高風險的人,例如:頻繁性行為、多重伴侶者
2+1+1:性行為前 2~24 小時服用 2 顆,服藥後 24 小時再一顆,服藥後 48 小時再一顆。適合有突發需求的人(但用法複雜且不適合所有人,請跟醫師討論過再使用)
PrEP 自 2015 年起經過多項實驗證實能大大降低感染 HIV 的機會,但與服藥順從性有極大關係,遵守服用方式能提升 PrEP 抗 HIV 感染的成功率。
PEP——暴露愛滋病毒後預防性投藥
使用對象: 接觸到愛滋帶原的血液體液者,經醫師評估後,需投藥以避免感染 HIV
服藥方式: 暴露後 72 小時內盡速服藥,並持續 28 天每日服用,需回診追蹤藥物療效及病毒感染狀況
若碰到針扎、性侵害等危險情況,需把握 72 小時的黃金時期趕緊就醫,攔截 HIV 在體內擴散的機會,進而有效降低感染 HIV 的風險,一般成功率為 8 成,服藥順從性高的人可上升至 9 成。
疫苗的價數越高,代表能對付的 HPV 型別越多,台灣主流是九價子宮頸疫苗嘉喜(Gardasil®9),簡稱 HPV 疫苗,涵蓋長菜花的 6、11 型跟高致癌的 16、18、31、33、45、52、58 型等一共 9 型,因此估計可預防 90% 以上因 HPV 感染所導致的各種癌症,對於菜花的保護力則有 95%,效果至少穩定維持 12 年,CP 值非常高。
9~45 歲皆可施打,如果能在開始性行為前施打效果更佳。療程分為三劑,第 1 劑與第 2 劑間隔 2 個月,第 2 劑與第 3 劑間隔 4 個月,三劑打完會有最完整的保護力。
除了女性,男性更應該施打 HPV 疫苗,因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 HPV,但感染後較難產生對抗病毒的抗體,且男生易有菸酒等致癌物的使用,整體來說男性的防禦力比女性還弱,更需要 HPV 疫苗的守護!
你以為 HIV 跟 HPV 只是課本上的名詞?
HIV 和 HPV 的唯一共通點,就是主要透過「性行為」傳播,相當貼近我們的生活。
因此安全性行為是第一道阻止病毒進入身體的門檻,包含:
全程使用保險套:戴好保險套等於幫你的人生上保險,藉由薄膜隔絕彼此的精液、陰道分泌物、體液、血液混雜,其預防 HIV 的有效性可達 9 成以上, 還能減少大約 7 成感染 HPV 的機會,是最經濟和必要的預防措施,但某些菜花長在保險套蓋不到的地方,所以還是建議施打疫苗
固定性伴侶:喜歡一夜情、開放式關係等帶來的刺激感,但在不熟悉對方的狀況下,怎麼能確保躺在身邊的那個人,身上沒有攜帶病毒呢?多重性伴侶大幅增加感染 HIV、HPV 的風險,就怕你在換換愛的時候中標,更擔心你不知情的又將病毒擴散出去,所以呼籲固定性伴侶是相當重要的防護觀念
更嚴重的是,根據大數據統計,不同性病是會共同存在的,形成「共病」,像是 HIV、HPV 兩者之中感染其一會大幅提升感染另一者的風險,過去的門診經驗上,就有遇過病人跟女友分手後發現中了五個性病,簡直是雪上加霜。
根據統計,過半的 HIV 感染者為 18~35 歲年輕族群,而罪魁禍首是「不安全性行為」!落實安全性行為,切勿抱持僥倖心理,確實做好安全性行為的保護措施,並為自己安排每年 1~2 次性病篩檢,及完整接種三劑 HPV 疫苗,才能有效降罹患性傳染病的風險。

圖片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