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首頁 諮商輔導中心 各期電子報 聯絡我們 完整圖文內容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陳昀佑】

在忙碌又瞬息萬變的現代社會中,我們隨時都要面臨許多新的挑戰,有時難免會感到煩躁、疲倦,這時候如果有一個療癒的時刻,讓我們放鬆身心,或許就能更有能量的去面對生活。近期療癒系的商品層出不窮,可能是一個很醜的玩偶、一份色彩繽紛的甜點、或是一張厭世語錄小卡等等,也可以看出社會大眾對於療癒的需求。「療癒」是一種持續的、平穩的正向感受,本期《微風尋語》和大家分享各種不同的療癒方式,希望大家看完之後,也能得到滿滿的療癒!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林芷亘】

你可能聽過屏東的枋寮,但沒聽過芳療,沒關係,這次我們就來跟大家簡介一下「芳療」是什麼。

芳香療癒(簡稱芳療)是古老植物療法的一個支派,透過萃取植物的各個部位形成精油,來進行療癒,而這其實是很有歷史淵源的唷,像是澳洲的原住民透過白千層葉治療感冒、埃及人曾用藥草消毒來製作木乃伊、古印度的阿育吠陀記載許多藥草及精油的用途、本草綱目記載了兩千多種藥材的紀錄等,都能看見芳療在歷史的蹤跡。

現代的芳香療癒則是20世紀法國科學家蓋提佛斯(Rene Gattefosse)開始研究的,他利用薰衣草精油來實驗對灼傷手部的療效,爾後法國醫生尚瓦涅(Jean Valnet)用精油治療受傷越戰軍人後,出版了精油相關的醫療專書;奧地利的摩莉夫人(Marguerite Maury)發展了精油按摩的技巧,並將其應用於護膚與美容,進一步推動了芳香療法在生活中的普及。

圖片來源:Pixabay

想不到吧,從感官刺激「邊緣系統」就能達成療癒唷

為什麼從鼻子吸進精油,可以達成療癒呢?

我們腦中有個區域叫「邊緣系統」,負責處理情緒與記憶的多種功能,也負責接收不同感官的訊號,例如,當你聞到花香時,鼻腔的嗅神經會接收到「花香」的嗅覺訊號,接著引發一些情緒與記憶,讓你想到,你當初聞到花香時是小時候回鄉下跟兄弟姐妹一起玩樂的時候,因此花香就會讓你有放鬆的感覺。

芳香療癒透過萃取植物的果實、花、根部等帶來香味,啟動了我們留在身體古老的DNA;意即,人類在演化的過程就跟植物打滾在一起,身體的基因對這些味道是熟悉的,因此這些香氣會帶來心靈的療癒。

精油香香的氣味喚起了身體的記憶跟神經迴路,國外的自然療法便是運用芳香療癒跟按摩的方法,讓身體自動開啟自癒的能力。身心本來便是合一的,情緒卡住的地方會對應到身體的疼痛,也因此像芳香療癒這種「能夠對身心都有幫助的療癒方法」便在近幾年受到越來越大的關注。

太神奇了吧,那我要如何認識精油呢?

除了最普遍的直接查詢喜歡的精油所帶來的療效(例如,佛手柑精油有什麼功效嗎?或在覺察身體需要後查詢適合的精油(例如,最近鼻子一直過敏,我可以用什麼精油?)以外,我們也可以透過香味、萃取的部位、植物的寓意來認識精油。

一、認識精油的第一種方式:從香味來區分精油

  1. 花香調:這類香氣通常令人感到溫柔、浪漫,常用於放鬆和舒緩情緒,例如玫瑰、依蘭、薰衣草。

  2. 果香調:帶有新鮮水果的香氣,通常令人感到清新和愉悅,例如檸檬、佛手柑、甜橙。

  3. 青草調:具有草本植物、泥土的香氣,常帶來清新和自然的感受,例如茶樹、薄荷、天竺葵。

  4. 木質調:多數有木材的香氣,令人感到穩定和放鬆,例如雪松、絲柏、檀木。

  5. 東方調:帶有溫暖、辛辣的香氣,常用於營造神秘和深沉的氛圍,例如乳香、沒藥、廣藿香。

  6. 辛香調:具有香料的香氣,通常令人感到溫暖和振奮,例如薑、黑胡椒、丁香。

圖片來源:Pixabay

二、認識精油的第二種方式:用萃取的部位來區分

  1. 花卉類(花瓣萃取)

    1. 這些精油通常帶有甜美、柔和的花香,適合放鬆身心和情緒治療。

    2. 代表性精油:玫瑰、茉莉、依蘭、薰衣草。

  2. 葉部類(葉子萃取)

    1. 這些精油多具有清新的氣息,適合提神醒腦、增強集中力或抗菌消毒。

    2. 代表性精油:薄荷、茶樹、尤加利、迷迭香。

  3. 果實類(果實或果皮萃取)

    1. 這些精油通常香氣清新、果香四溢,具有提神醒腦、活化心情的效果。

    2. 代表性精油:檸檬、甜橙、佛手柑、葡萄柚。

  4. 根部類(根部萃取)

    1. 根部萃取的精油多具有深沉、溫暖的香氣,有助於舒緩情緒、促進穩定和安眠。

    2. 代表性精油:薑、廣藿香、白蘭花。

  5. 樹脂類(樹脂或樹幹萃取)

    1. 樹脂類精油具有濃郁、溫暖、辛香的氣味,常用於冥想、放鬆,且有抗菌和治癒功效。

    2. 代表性精油:乳香、沒藥、龍涎香。

  6. 木材類(木材或樹皮萃取)

    1. 木材類精油散發穩定、深沉的香氣,適合放鬆和安撫情緒,並有助於提升內在平衡感。

    2. 代表性精油:雪松、檀木、絲柏、廣藿香。

  7. 種子類(種子萃取)

    1. 種子類精油通常具有清新、草本或堅果的香氣,並有助於舒緩情緒、提高能量。

    2. 代表性精油:胡椒、茴香、薰衣草、胡麻。

三、認識精油的第三種方式:寓意

最後,我們也可以從植物的生長的方式、歷史發展,所帶來的意象來認識精油,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意象,帶來特別的寓意。在這裡以「高地薰衣草精油帶來的的寓意」來舉例,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查詢其他精油的寓意。同時,也提醒大家這不是「正解」,你自己對於精油的感受也很重要唷!

  1. 運用薰衣草精油的歷史:薰衣草的學名(Lave)有清洗的意思,過往人們會透過沾上薰衣草的香氣來保持清潔、在中世紀層用來清洗傷口、讓受到驚嚇或有創傷的人滴薰衣草精油泡澡。

  2. 薰衣草的生長環境:薰衣草可以在乾燥、比較貧瘠的土壤中成長,因此象徵適應力、內在的韌性,同時,薰衣草生長在陽光充足的地方,所以被認為有心靈平靜、安撫情緒的象徵。

在〈精油翻譯師〉這本書裡,從上述統整出薰衣草有「清潔、安撫情緒」等意象,賦予高地薰衣草精油「重拾原來的自己」的象徵。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要怎麼挑適合的精油?

你可以透過認識各種精油的功效去挑選自己想要的香味,但還有一種方法:靠直覺。根據流言所說,身體其實更知道我們需要什麼,讓自己在一個足夠放鬆的狀態,去聞各種味道,或許你就能從其中一種你喜歡的味道中,覺察自己真實的需求。

同時,也要特別提醒大家,有些精油的使用是有些禁忌跟使用限制的,大家記得要依照對自己身體的了解來運用精油!另外,精油是不能直接滴在皮膚上使用的唷,若要按摩是需要加上按摩油來做使用,大家也要特別注意。

香味真的能治百病嗎?

我認為,若任何事情對你而言是一種自我照顧,那都是治百病的事情。

如果你也是喜歡香味的人,精油能幫助你連結自己的感受,重新經驗此刻五官帶來的訊息,那便是一種能讓人放鬆療癒、與自己待在一起的狀態。

在面對生活當中大大小小的挑戰時,總有失望、挫折、失去力氣的時候,療癒不是因為軟弱,而是誠實面對那些需要照顧自己的時刻。若你也正好想踏上療癒之旅,或許,回到家點個精油,將會成為一種照顧自己的儀式。精油有用嗎?每個人的答案不同,而若你還不確定,或許試試看就知道囉!

對精油想要有更多了解,可以參考下面的書籍:

  1. 芳香療癒精油寶典紀念版

  2. 芳香療癒大百科

  3. 精油翻譯師

  4. 委靡解答之書

參考資料:

  1. 藤原綾子(2020)。香りの心理分析―アロマアナリーゼ: 今日からあなたも精油の翻訳家(嚴可婷,譯)。楓書坊文化出版社。

  2. 蘇益賢、唐京睦(2024)。萎靡解答之書:卡在不上不下心理狀態的你,必須知道的六個解方。大塊文化。

  3. 卓芷聿(2010)。臨床芳療在癌症病患身心靈照護的輔助角色。腫瘤護理雜誌,10(2),9-22。

  4. Bonnie House(n.d.)。精油功效總覽|推薦新手挑味道、用法禁忌。Bonnie House。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劉珈含】

咖啡浪~潮~

112 年咖啡服務產業銷售額首度突破400億元,113 年有望連續第2年達400億元水準 (財政部統計處,2025)。

若是以平均一杯80元計算,則臺灣人一年就會喝掉五億杯的咖啡,每天就是136萬杯!

咖啡現在幾乎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每天早晨走進便利商店總是人滿為患,每個人結帳時幾乎都會買上一杯拿鐵或美式,也總要有個店員專門站在咖啡機前不斷替換空紙杯,待咖啡機緩緩將咖啡豆萃取,再一杯杯蓋上蓋子,送到大排長龍的客人手中,早晨的便利商店,時常滿溢著咖啡香。

在早上買一杯咖啡也是你的習慣嗎?或是你是屬於「不懂咖啡哪裡好喝」派?筆者想起家中的家族聚會,長輩們總是提前統計著:「你要拿鐵還是美式?」即使我相信鐵定有人更喜歡喝純茶或奶茶那類的(例如我姊姊),但所有人依然會從美式跟拿鐵中挑選出一個。說喜歡嗎?這彷彿更像一種「潛規則」,完全就是為了「喝咖啡,聊是非」所帶上的標準配備。

那麼你喝咖啡的理由是什麼呢?是因為咖啡因提神,當作防愛睏藥來喝;因為喜歡咖啡的味道,香香的;因為大家都在喝,入境隨俗;因為喝了感覺自己長大了;沒想過為什麼,電視都這樣演啊?

總之,不管你是哪一派,是因為什麼樣的理由喝/不喝咖啡,這篇文將嘗試帶你解密咖啡在味覺以及味覺之外的魅力。嗯......咖啡除了苦苦、酸酸、(有可能)澀澀的之外,到底哪裡有趣、哪裡好喝?我們喝的是咖啡,還是人生?用筆者的咖啡經驗,和你一起一窺咖啡中暗藏的人生哲學!

圖片來源:Pixabay

與咖啡的初次交鋒

在筆者大學的時候,系上有間小小的咖啡館,大約就兩坪大小,對外開放,販售手沖咖啡和厚片吐司。但大部分的客人都是系上的師生,館員也都是系上的學生。這是之前一些喜歡咖啡的學長姐們自主成立的,歡迎對咖啡有興趣的同學加入,然後就這麼延續下去了,它名叫「Broca」。我很喜歡這個名字,“Broca’s area” 是大腦皮質中負責「語言表達」的重要部份,寓意著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可以來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安心的空間與時間,讓彼此好好地交流與溝通。曾經我也受這個名字吸引,對咖啡產生好奇,成為了Broca的「實習館員」。

我那時學咖啡的經驗是這樣的:

「這個粉要磨多細?」
『大概這個範圍,你自己試試看。』
「這個水溫要多少?」
『大概這個範圍,你自己試試看。』
「這個味道OK嗎?」
『還可以,好像有點澀?』
「那這樣的話我要怎麼調整?」
『再試試看。』

「試、試、試」、「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這是當時的我對咖啡的少數理解(不理解的理解)。當時的我總是搞不懂,為什麼大家的回答都「若有似無」的?也不禁讓我感到挫折不已,我感覺自己是學不好了,畢竟我根本搞不懂何謂「好」咖啡。所以直到畢業,我一直都沒有成為Broca的「正式館員」。

這個遺憾一直留到碩班,我又找到了機會再次學習手沖咖啡,師傅也總是跟我說:「憑感覺」、「試試看」,根本還沒從咖啡小白畢業的我又是一頭霧水!為什麼大家總是不能告訴我一個「正確答案」,試試看是要試什麼?咖啡太困難了吧!但師傅總是淡定地說:「先喝就對了」。

圖片來源:筆者提供

咖啡是什麼?

我照著師傅說的「先喝」就對了,我開始放棄問那麼多的「為什麼」(反正也不會有答案),我開始去感覺手中每一杯咖啡的香氣,開始感受師傅說的「香甘滑順重苦澀」。這杯咖啡是酸酸的還是苦苦的?這杯咖啡的味道集中在前中後段?這杯咖啡是滑順的嗎?這杯咖啡跟上一杯咖啡的差別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考驗著我的味蕾,也逐漸建立起我的五感對咖啡的經驗。

從咖啡的本質來說,咖啡的品種不同,產地不同,後製處理方式不同,烘焙程度不同,所產出的咖啡豆本身就擁有不同的風味。再來從萃取咖啡的過程來說,咖啡豆研磨的顆粒大小;萃取的方式,例如:浸泡、手沖、虹吸、冰滴、義式......;萃取的溫度;萃取的手法,例如:粉水比例、攪拌的方式與力度、斷水的次數與萃取時間等等,咖啡豆一生的種種經歷,在在都影響著每一杯送到我們手中的咖啡味道。

這也是我喝了無數杯咖啡後的觀察與體悟,因為當有人說「這杯咖啡很好喝」時,也會有人說「這杯咖啡差了點」,好壞的評價有時當然取決於味蕾的敏感程度,但有時卻是取決於個人的偏好。喜歡酸的人可能會說:「這杯咖啡的酸味很漂亮」,不喜歡酸的人可能會說:「這太酸,我不太喜歡」。咖啡確實有所謂的「好球帶」,也就是大部分人可接受的範圍,但咖啡是充滿變化的,從來不是一種「正確答案」。

圖片來源:Pixabay

咖啡的多變與獨特

筆者的師傅時常自己烘咖啡豆,他說過咖啡豆沒有絕對的好或壞,而是要依照每種豆子的特性來調整合適的烘焙和沖煮手法,這是師傅的「咖啡道」,是順應時節與本性而為,珍惜每支豆子獨特的地方,而非嘗試將每支豆子都變成同一種理想的樣子。就如同現在大多盛行品嚐帶酸味的淺焙咖啡,但也總有人依然喜歡帶些苦味的中深焙咖啡,彼此各有千秋,難以互相取代。

嗯......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咖啡中尋找好味道時,就需要不斷地嘗試,調整各種參數(水溫、研磨度、沖煮手法......等等),最終找到一個自己中意的味道,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要我喜歡,那麼它就是一杯好咖啡」這是咖啡最迷人的地方,之於人生亦然。咖啡就像人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不斷地經驗著嘗試、挑戰、尋找、接受與調整的過程,品嚐其中的「香甘滑順重苦澀」。不論結果如何,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享受和喜歡那個當下?或能否將不盡理想的結果,作為下一次調整的參考。

我曾經問過一個咖啡師,為何喜歡咖啡?

他說:「咖啡就像人一樣,不管看待自己或他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立場,皆值得被欣賞跟肯定。」

咖啡是一種療癒,也是一種接納。

咖啡不只是咖啡,享受咖啡是享受自由

在人聲雜沓的都市中,「開咖啡廳」成為不少人心中的憧憬之一,咖啡館也一間接著一間開。好像開了咖啡廳,就能夠享有某種浪漫、悠活的生活步調與儀式感。確實,筆者也最喜歡在煮咖啡時,沒有言語,只有行動、觀察和感受。且通常煮咖啡的人最大,沒有人可以輕易干擾,好像上了一層防護罩,讓人在煮咖啡時可以和自己待在一起,也可以暫且拋開外界的嘈雜與紛擾,喝咖啡也一樣。咖啡如同平靜與踏實的代名詞。

你是否也常常在喝咖啡,但你曾仔細分辨過口中咖啡的滋味嗎?如同過了幾十年的人生,在生活中打滾、成長,你可曾停下來看看自己現在身在何方?下次在喝咖啡時不妨細細感受看看。也別忘在生活中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和一杯咖啡的態度,細細品味。

我們喝的不僅是咖啡,也像是人生。
若你也感興趣的話,不妨也試試用咖啡療癒你的生活吧!
或許你也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

圖片來源:Pixabay

【音樂治療師 / 董舫妤】

有沒有一首歌,讓你一聽就回到某個特定時刻,或是讓你想起某段關係?音樂就如同一條河流,承載著我們的回憶與情感。在生活的不同階段,我們可能會用音樂來陪伴自己,無論是工作時播放背景音樂以幫助專注,還是在失戀時沉浸於一首首情歌之中。這些與音樂相伴的時刻,構成了我們獨特的「音樂經驗」(Musical Experience)。音樂經驗讓我們與旋律、歌詞、聲音產生個人化的連結,使音樂能夠牽動我們的記憶與情感。

除此之外,音樂還能影響我們的生理反應,你是否曾在聽到快節奏的音樂時感到心跳加快,或是在柔和的旋律中感受到放鬆?音樂的速度與節奏影響著我們的心跳與呼吸,這也是為什麼健身房的音樂通常節奏強烈,而我們通常選擇緩慢、和緩的音樂,幫助身心進入放鬆狀態。

音樂也能超越語言,成為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橋樑,想像一下嬰兒在學會說話之前,他們如何與世界互動?嬰兒透過咿呀聲與照顧者交流,而照顧者則以帶有旋律感的語調來安撫或吸引嬰兒注意力。這些互動,本質上就是一種音樂性的溝通。不僅如此,在許多文化與儀式中,音樂也扮演著不可或缺的角色,使人們透過歌聲、節奏和旋律連結彼此。

圖片來源:Pixabay

音樂可以做治療嗎?

當我們在壓力大或心情低落時,常常會透過音樂尋求心靈的慰藉。但音樂治療不只是單純地聆聽音樂放鬆和紓壓,根據英國音樂治療協會的定義:「音樂治療是一種心理介入療法,由註冊的音樂治療師執行,針對因受傷、疾病或身心障礙的個案,提供在心理、情緒、認知、生理、溝通和社交等層面的支持。」

在音樂治療中,音樂是一種雙向互動的媒介。治療師和個案會透過音樂建立治療關係,而不只是被動地讓個案聆聽音樂。音樂治療師首先會透過評估了解服務對象的需求,然後根據評估結果訂定個別化的治療目標。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與個案可能會使用各種音樂元素,如樂器演奏、歌唱、即興創作、歌曲創作與討論、律動等,來達到治療的目標。例如,在兒童早期療育的音樂治療中,透過樂器互動可以幫助發展遲緩的孩子練習傾聽與模仿,進而提升社會互動能力,而在安寧病房,音樂則能帶來情緒上的支持,並幫助病人緩解身體的不適感。

音樂治療是一門專業領域,需由認證的音樂治療師執行。例如,在英國,要成為音樂治療師必須攻讀音樂治療碩士學位,學習心理學、神經科學、生理學、音樂即興技巧等跨學科的知識,並完成約 700 小時的臨床見習與實習。畢業後,還需取得國家或地區認證的音樂治療執照,才能正式執業。台灣目前有輔仁大學和東海大學提供音樂治療的學位,並且由臺灣音樂治療學會提供專業認證制度,確保音樂治療師具備專業能力,提供治療服務。

那麼,哪裡可以找到音樂治療師呢?目前在台灣,音樂治療已被應用於醫院(如身心科、復健科、兒科病房、安寧病房)、復健機構、長照機構、特殊教育學校,以及個人工作室等不同場域。服務對象涵蓋各年齡層,從早產兒、新生兒、有情緒困擾的兒童、青少年,到有身心議題的成年人與失智長者。

圖片來源:Pixabay

在日常中使用音樂做自我照顧

音樂不僅是治療中的重要媒介,也可以成為我們日常調節情緒、放鬆身心的工具。就如同有人會透過寫日記整理思緒,或是透過運動釋放壓力,我們也能運用音樂,幫助自己調整自己的身心狀態。以下介紹三種簡單可行的音樂紓壓方法,讓音樂成為日常生活中溫柔的陪伴。

  1. 音樂呼吸法:
    呼吸與情緒密切相關,而搭配音樂進行深呼吸,可以更有效地幫助我們放鬆。首先,選擇一首 60-80 BPM(Beats per Minute)的音樂,這類音樂的節奏接近人體休息時的心律,能幫助身心進入放鬆狀態。建議選擇旋律簡單、和聲柔和的曲目,例如輕音樂或鋼琴曲。

    方法:
    找一個安靜、舒適的空間坐下,將雙手輕放在腹部,隨著音樂的節奏,慢慢吸氣,感受腹部微微鼓起,再按照音樂的拍點緩慢吐氣,讓身體逐漸沉靜下來。重複 5-10 分鐘,讓音樂帶領呼吸,感受自己呼吸的頻率和節奏。

  2. 音樂自由書寫 / 繪畫:
    音樂能勾起回憶與情緒,而書寫則是一種表達與整理內心的方式。當我們將音樂帶出的感受寫下來,能幫助我們回到當下。

    方法:
    選擇一首讓你有感覺的音樂,不論是放鬆、平靜、或是充滿力量的曲子皆可。並準備書寫或是繪畫的工具。播放音樂後,閉上眼睛細細感受旋律,讓音樂引導內在感受。

    接著用書寫或繪畫的方式,將腦海中浮現的畫面、情緒、回憶,或是純粹對音樂的印象自由呈現。過程中無需擔心文句與語意是否具邏輯或通順,重點是讓內心的聲音自然傾瀉而出,若難以用文字表達,也可以運用線條、顏色,甚至抽象的圖案來表達音樂的節奏、旋律起伏與情緒變化。

    創作結束後,不妨花些時間觀察這些文字或圖像帶來的感受,並思考它們是否與自己最近的生活狀態有所關聯。

  3. 創建個人音樂清單:
    我們可以依照不同的情境和需要為自己建立專屬的「音樂播放清單」, 例如「晨間醒腦歌單」、「睡前放鬆歌單」、「情緒宣洩歌單」,讓音樂帶領我們調節心情和轉換情境。

    方法:
    先確認自己的當下狀態(靜 / 動態)與希望達到的狀態。挑選適合且自己喜歡的音樂,依據速度、音量、和聲與音色進行篩選。接著,設定歌曲順序,從漸進變化到目標狀態,例如從較平靜的歌曲慢慢轉為有活力的歌曲。最後在日常生活中實際運用,記錄感受並調整歌單內容。

圖片來源:Pixabay

結語

當我們感到壓力或情緒低落時,不妨試著用音樂來調整自己的狀態。或許是一首帶來能量的歌曲、一段讓人沉澱的旋律,甚至只是閉上眼睛聆聽音樂的流動,都能讓我們在日常繁忙中找到片刻的寧靜。而如果你希望透過專業的音樂治療獲得更多幫助,也可以尋找合格的音樂治療師,陪伴你一同用音樂探索內在。

參考資料:

  1. British Association for Music Therapy (BAMT)

  2. 社團法人臺灣音樂治療學會 (Music Therapy Association of Taiwan)

【諮商心理師/ 梁英聰】

前言

聽到「冒險」這個詞,你會聯想到甚麼?是攀登崇山峻嶺、潛入深海探險?還是覺得要「冒險」的本身很「危險」?

其實「冒險」在生活中無處不在,除了在戶外攀登百岳、單車環島、泳渡日月潭等戶外冒險活動,在生活中我們也經常遇到許多的冒險,像是剛進大學與不熟的同學搭話、準備要跟喜歡的人告白,或是決定要好好面對拖延已久的報告(或論文?)等。這些冒險都有個共通之處,就是生活中有許多的未知與不確定性,正等著我們去經歷。希望透過這篇文章,帶你重新認識「冒險」的意義、「冒險」所帶給人的療癒,以及認識如何在生活中以冒險療癒自己。

一、「冒險」的意義:不只是自我挑戰,更是體會過程、認識自己

「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人生最大的風險就是不去冒險。」— Facebook 創辦人馬克.祖克柏

我是個熱愛冒險的人,為了想要滿足對世界的好奇心,每年我都會為自己安排一段到訪不同國家的冒險旅程。記得去年8月,我完成了日本熊野古道的朝聖之路,圓滿了六年前完成西班牙聖雅各之路後,想要完成雙朝聖之路的夢想。

然而過程總不如冒險故事般熱血與一帆風順,在旅程的第二天是一場硬仗,當天我需要背著重裝背包,走14公里,爬升海拔780公尺、下降980公尺,還要在16:25之前走到「發心門王子」公車站,不然若趕不上末班車,我可能就要路宿街頭了。

回想那天,上午因天氣炎熱,加上心裏一直盤算著接下來的行程,我的步伐走得緩慢而斷續,中間有許多的休息。一直到中午過後才發現事態不妙,再不跑起來,就來不及了。於是下午的行程上坡幾乎都不停步地走,下坡路更幾乎用衝的,幸好沒有受傷,最後在末班車發車前3分鐘趕到公車站。但我很不喜歡這樣的自己,心思都放在未來,草草走過一些路,蓋過幾個章,搞到自己筋疲力盡。

如果再來一次,我會想對那個急於求成的自己說:「行程一定要這麼趕嗎?大熱天,也許可以調整行程好好休息,又或是先規劃好行程、先把背包寄到終點,減輕一些負擔,讓自己走得更輕盈。」這提醒著我接下來的生活,在安排事情時,記得預留多些時間給自己、自我照顧及享受過程,我發現,能夠有知有覺地活著,是我所期待的生活方式。

這段經驗提醒著我,冒險的意義,不只是挑戰自我,更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冒險也如同踏上一趟未知的旅程,在旅途上做好準備、用行動去經驗、用心去覺察自我,從而漸漸能夠養成一種接納模糊與不確定性,從經驗中學習與成長的生活態度,慢慢地成為更真實的自己。

熊野古道,中邊路,朝聖之路 / 筆者拍攝

二、「冒險」所帶給人的療癒:走進自然,成為自己

「冒險」除了能夠幫助我們體會過程、認識自己,也能夠給人帶來療癒。

在臺灣,「冒險治療」是近年我們在努力發展的經驗取向治療(療癒)方法之一。在冒險治療中,我們通常透過評估及有計畫的冒險經驗或活動體驗,在自然環境中動態的方式,陪伴當事人覺察自我或帶來改變。

如果條件或環境容許,我們往往會邀請人們走進自然,試著與大自然連結,並重新感受自己。大自然很神奇,縱使天氣變幻莫測,但總是能夠為生態找到一種和諧的平衡;大自然也從不批判,且對萬物有無盡的包容。

例如在攀樹之前,我們會邀請成員做幾個深呼吸(吸氣四秒、吐氣八秒),以幫助自己放鬆及回到當下。接著再邀請大家一起隨意發出聲音,感受與大自然的共嗚,並建立與環境的連結。

然後透過裝備穿著與上下攀技巧的教學,引導大家漸漸熟悉器材、建立對於身體的掌控感。在攀樹的過程中,憑著「提、踩、推、坐」等簡單而又重複的步驟,一步一步地上升高度,注意到自己的心跳緩慢地加速,看到樹梢的風景而感到興奮,也觸摸到樹的紋路,樹幹粗粗的給人一種踏實安穩的感受。

最後邀請成員覺察自己在攀爬時的慣性,嘗試有意識地覺察自己的需要、調整自己的動作,為自己訂立一個目標,攀上樹冠層或自己想要的高度。享受與樹木深入互動的悠閒時光,也在這過程中再次認識自己、關注自己、成為自己。

樹上看見的風景(筆者於金門拍攝)

三、 生活中的冒險療癒小提案:

冒險不一定要偉大而艱鉅,放在生活中也可以小巧而美妙,為生活增添一點樂趣與療癒。以下提供一些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冒險療癒小提案,鼓勵你試試看,說不定會發現不一樣的自己哦!

  1. 定期安排一次走出舒適圈的微旅行
    每週安排一次戶外散步或小旅行,不論是嘗試不同的通勤路線、探索一條陌生的老街或地點、到訪一個從沒去過的縣市,嘗試擺脫日常的生活模式,踏上一趟微旅行吧,或許路上會有不一樣的風景與自己,等著我們發現。

  2. 嘗試做一些想做但平常不會做的事

    「有些事現在不做,一輩子都不會做了。」—五月天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想做許久但總是沒時間,或是不敢去做?嘗試從自己的期待出發,為自己做一些有挑戰但不常做的事,例如參與一場十公里的路跑賽、練習彈奏一首喜歡的歌曲、製作一個可愛的羊毛氈貓咪等等。充實自己的課餘生活之餘,也累積一些人生小成就感,活出不同版本的自己。

  3. 慢步自然,享受與自然連結的時光
    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臺北其實有不少容易前往的自然步道或森林公園,值得我們在忙碌的生活中暫時出走,好好休息一下。筆者推薦學校附近的劍潭山親山步道、金面山步道,或是大安森林公園、富陽生態公園、碧湖公園等等,皆很值得空閒時散步走走。在進入大自然前,可以先放下電子產品、放慢腳步或坐下,給自己一段時間好好靜下心來。接著給自己幾個深呼吸(吸氣四秒、吐氣八秒),如可以的話,閉上眼睛,讓自己慢慢放鬆,感受自己的呼吸,享受與自然連結的時光。

  4. 準備一本筆記本,記錄你的小冒險與反思
    每次的小冒險過後,不妨拿起筆記本,隨意的自由書寫,記錄你的所見、所思、所感。這不僅有助於記錄下美好的一刻,更能夠整理自己的內心想法與情緒。透過文字的書寫或是與朋友的分享,我們可以一次又一次靠近自己,為生活帶來多一點清晰與勇氣。

誠摯邀請在生活曾經感到困頓、迷惘的你,一起邁出第一步,體驗屬於自己的冒險療癒之旅,也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好好休息,從中找回自己、認識自己、成為自己。

美麗,常常來源於冒險(花蓮六十石山上的日出,筆者拍攝)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陳昀佑】

人生這條路上,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課題,時時刻刻充滿了
挑戰。課業、人際、愛情、家庭、生涯,在努力生活的過
程中,面對各種壓力與煩惱,我們難免會有一些感到煩躁、
筋疲力盡的時候。

你曾經有過低潮的時候嗎?是如何走過來的呢?有什麼療癒的方式?為什麼可以療癒你?跟我們分享一下吧!

【日食四乙/林芳儀】

當我在感到壓力或煩躁時,常常覺得無法靜下心來持續做自己原本該做的事。這種時候真的特別需要一個可以療癒身心的解方,對我來說的療癒解方就是去公園慢跑,在慢跑的過程中可以好好地感受呼吸的頻率、欣賞風景的更迭、聆聽大自然的聲音⋯⋯經由這些珍貴的感官體驗,我便能從中感受到一絲溫暖、放鬆,從而有了繼續努力的動力。

【日社四甲/龜速療癒師】

還記得一年前的這個時候,我的情緒狀態糟糕到連身邊的朋友都察覺異樣。那時候,我努力想讓自己回到正軌,卻越掙扎越感到無力。除了向朋友傾訴、預約學校的諮商,真正給我最大療癒的,是我的兩隻陸龜和五隻澤龜。

每天回到家,看著澤龜悠閒地在水裡游來游去,陸龜則舒適地窩在牠們的「豪宅」裡睡覺,我總會被牠們的模樣逗笑,也不禁羨慕牠們的無憂無慮。我常在牠們醒著的時候對牠們說話,雖然牠們不會回應,卻是最專注的傾聽者。當我感到焦慮時,牠們緩慢而從容的動作提醒著我,人生不必時刻奔跑,偶爾慢下來、享受當下,也是前進的一種方式。

回頭看,那段日子並不容易,但牠們用最純粹的陪伴療癒了我,而我也學會了用更溫柔的心,對待自己。

【匿名螞蟻】

我一直覺得自己不太擅長感受情緒,彷彿在別人開始尋找療癒方式時,我的壓力卻總是不知不覺地累積,直到某天,猛然發現自己已被它淹沒。

這個世界充滿各種讓人感到疲憊的事—社交好難,愛人好難,讓自己變得強大更是難上加難。每當被這些情緒壓垮時,我總會開始懷疑自己:我夠努力嗎?我值得被愛嗎?但後來我發現,生活中其實還是有出口的,而療癒往往藏在那些微小的瞬間。

如果覺得快要被壓力吞噬,不妨去街角找找那些慵懶的貓吧!當牠們輕巧地走向你、用尾巴輕輕蹭過你的腿時,彷彿一切都沒有那麼困難了。那一刻,我相信,只要願意伸出手,每個人都值得被愛。

【匿名】

分手後的那幾天,世界彷彿蒙上了一層灰,連空氣都顯得沉重,即使試著讓自己忙碌起來,內心仍時不時地被突如其來的情緒拉回過去,無法逃避那份失落。

那天朋友沒有多說什麼,只是默默遞來一杯熱拿鐵,碰到熱咖啡的瞬間,才發現自己的手竟然這麼冰;喝下一口後,一股暖流順著喉嚨流入胃裡,像是一種無聲的安慰,沒有強行的安撫,沒有要我趕快振作起來,只是一杯溫熱的飲料,提醒著我:即使有些人事物離開了,仍然會有新的溫暖降臨。

那一天,我沒有走出低潮,但那杯飲料讓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悲傷之中,也能有這麼點讓人安心的溫柔。

【匿名】

最近過得很低落,像是被困在黑暗裡,總是找不到出口,明明知道時間會帶走一切,卻還是無法讓自己真正放下。

某天整理筆記時,無意間翻到一本自己曾經寫過的日記,字跡很凌亂,卻帶著一種熟悉的感覺,那一頁寫著:「無論現在多難熬,未來的自己一定會感謝你撐過去。」

看到這句話的剎那,心裡像是被什麼輕輕敲了一下,這是過去的自己,留給現在的我的話,也是過去的自己給我的信心,相信自己能走過去。

其實忘記為什麼要留下這句,不過當時的我應該也在經歷什麼,但他還是選擇留下這樣的話,讓後來的自己在迷失時有一點力量,而現在或許,我也能再相信自己一次。

實踐大學 諮商輔導一中心 © 版權所有
指導 / 張宏生學務長
總編輯 / 彭韻治主任
編輯 / 楊茹婷老師、王珮蘭老師、張嘉玲老師、劉子菡老師、洪子珺老師、
劉珈含實習心理師、陳昀佑實習心理師、林芷亘實習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