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劉珈含】
咖啡浪~潮~
112 年咖啡服務產業銷售額首度突破400億元,113 年有望連續第2年達400億元水準 (財政部統計處,2025)。
若是以平均一杯80元計算,則臺灣人一年就會喝掉五億杯的咖啡,每天就是136萬杯!
咖啡現在幾乎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糧食」,每天早晨走進便利商店總是人滿為患,每個人結帳時幾乎都會買上一杯拿鐵或美式,也總要有個店員專門站在咖啡機前不斷替換空紙杯,待咖啡機緩緩將咖啡豆萃取,再一杯杯蓋上蓋子,送到大排長龍的客人手中,早晨的便利商店,時常滿溢著咖啡香。
在早上買一杯咖啡也是你的習慣嗎?或是你是屬於「不懂咖啡哪裡好喝」派?筆者想起家中的家族聚會,長輩們總是提前統計著:「你要拿鐵還是美式?」即使我相信鐵定有人更喜歡喝純茶或奶茶那類的(例如我姊姊),但所有人依然會從美式跟拿鐵中挑選出一個。說喜歡嗎?這彷彿更像一種「潛規則」,完全就是為了「喝咖啡,聊是非」所帶上的標準配備。
那麼你喝咖啡的理由是什麼呢?是因為咖啡因提神,當作防愛睏藥來喝;因為喜歡咖啡的味道,香香的;因為大家都在喝,入境隨俗;因為喝了感覺自己長大了;沒想過為什麼,電視都這樣演啊?
總之,不管你是哪一派,是因為什麼樣的理由喝/不喝咖啡,這篇文將嘗試帶你解密咖啡在味覺以及味覺之外的魅力。嗯......咖啡除了苦苦、酸酸、(有可能)澀澀的之外,到底哪裡有趣、哪裡好喝?我們喝的是咖啡,還是人生?用筆者的咖啡經驗,和你一起一窺咖啡中暗藏的人生哲學!

圖片來源:Pixabay
與咖啡的初次交鋒
在筆者大學的時候,系上有間小小的咖啡館,大約就兩坪大小,對外開放,販售手沖咖啡和厚片吐司。但大部分的客人都是系上的師生,館員也都是系上的學生。這是之前一些喜歡咖啡的學長姐們自主成立的,歡迎對咖啡有興趣的同學加入,然後就這麼延續下去了,它名叫「Broca」。我很喜歡這個名字,“Broca’s area” 是大腦皮質中負責「語言表達」的重要部份,寓意著希望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可以來到這個地方,有一個安心的空間與時間,讓彼此好好地交流與溝通。曾經我也受這個名字吸引,對咖啡產生好奇,成為了Broca的「實習館員」。
我那時學咖啡的經驗是這樣的:
「這個粉要磨多細?」
『大概這個範圍,你自己試試看。』
「這個水溫要多少?」
『大概這個範圍,你自己試試看。』
「這個味道OK嗎?」
『還可以,好像有點澀?』
「那這樣的話我要怎麼調整?」
『再試試看。』
「試、試、試」、「不一定、不一定、不一定」。這是當時的我對咖啡的少數理解(不理解的理解)。當時的我總是搞不懂,為什麼大家的回答都「若有似無」的?也不禁讓我感到挫折不已,我感覺自己是學不好了,畢竟我根本搞不懂何謂「好」咖啡。所以直到畢業,我一直都沒有成為Broca的「正式館員」。
這個遺憾一直留到碩班,我又找到了機會再次學習手沖咖啡,師傅也總是跟我說:「憑感覺」、「試試看」,根本還沒從咖啡小白畢業的我又是一頭霧水!為什麼大家總是不能告訴我一個「正確答案」,試試看是要試什麼?咖啡太困難了吧!但師傅總是淡定地說:「先喝就對了」。

圖片來源:筆者提供
咖啡是什麼?
我照著師傅說的「先喝」就對了,我開始放棄問那麼多的「為什麼」(反正也不會有答案),我開始去感覺手中每一杯咖啡的香氣,開始感受師傅說的「香甘滑順重苦澀」。這杯咖啡是酸酸的還是苦苦的?這杯咖啡的味道集中在前中後段?這杯咖啡是滑順的嗎?這杯咖啡跟上一杯咖啡的差別是什麼?諸如此類的問題不斷考驗著我的味蕾,也逐漸建立起我的五感對咖啡的經驗。
從咖啡的本質來說,咖啡的品種不同,產地不同,後製處理方式不同,烘焙程度不同,所產出的咖啡豆本身就擁有不同的風味。再來從萃取咖啡的過程來說,咖啡豆研磨的顆粒大小;萃取的方式,例如:浸泡、手沖、虹吸、冰滴、義式......;萃取的溫度;萃取的手法,例如:粉水比例、攪拌的方式與力度、斷水的次數與萃取時間等等,咖啡豆一生的種種經歷,在在都影響著每一杯送到我們手中的咖啡味道。
這也是我喝了無數杯咖啡後的觀察與體悟,因為當有人說「這杯咖啡很好喝」時,也會有人說「這杯咖啡差了點」,好壞的評價有時當然取決於味蕾的敏感程度,但有時卻是取決於個人的偏好。喜歡酸的人可能會說:「這杯咖啡的酸味很漂亮」,不喜歡酸的人可能會說:「這太酸,我不太喜歡」。咖啡確實有所謂的「好球帶」,也就是大部分人可接受的範圍,但咖啡是充滿變化的,從來不是一種「正確答案」。

圖片來源:Pixabay
咖啡的多變與獨特
筆者的師傅時常自己烘咖啡豆,他說過咖啡豆沒有絕對的好或壞,而是要依照每種豆子的特性來調整合適的烘焙和沖煮手法,這是師傅的「咖啡道」,是順應時節與本性而為,珍惜每支豆子獨特的地方,而非嘗試將每支豆子都變成同一種理想的樣子。就如同現在大多盛行品嚐帶酸味的淺焙咖啡,但也總有人依然喜歡帶些苦味的中深焙咖啡,彼此各有千秋,難以互相取代。
嗯......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
在咖啡中尋找好味道時,就需要不斷地嘗試,調整各種參數(水溫、研磨度、沖煮手法......等等),最終找到一個自己中意的味道,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只要我喜歡,那麼它就是一杯好咖啡」這是咖啡最迷人的地方,之於人生亦然。咖啡就像人生,每個人都是獨特的,並且不斷地經驗著嘗試、挑戰、尋找、接受與調整的過程,品嚐其中的「香甘滑順重苦澀」。不論結果如何,重要的是我們是否享受和喜歡那個當下?或能否將不盡理想的結果,作為下一次調整的參考。
我曾經問過一個咖啡師,為何喜歡咖啡?
他說:「咖啡就像人一樣,不管看待自己或他人,不同時期、不同階段、不同立場,皆值得被欣賞跟肯定。」
咖啡是一種療癒,也是一種接納。
咖啡不只是咖啡,享受咖啡是享受自由
在人聲雜沓的都市中,「開咖啡廳」成為不少人心中的憧憬之一,咖啡館也一間接著一間開。好像開了咖啡廳,就能夠享有某種浪漫、悠活的生活步調與儀式感。確實,筆者也最喜歡在煮咖啡時,沒有言語,只有行動、觀察和感受。且通常煮咖啡的人最大,沒有人可以輕易干擾,好像上了一層防護罩,讓人在煮咖啡時可以和自己待在一起,也可以暫且拋開外界的嘈雜與紛擾,喝咖啡也一樣。咖啡如同平靜與踏實的代名詞。
你是否也常常在喝咖啡,但你曾仔細分辨過口中咖啡的滋味嗎?如同過了幾十年的人生,在生活中打滾、成長,你可曾停下來看看自己現在身在何方?下次在喝咖啡時不妨細細感受看看。也別忘在生活中給自己一杯咖啡的時間和一杯咖啡的態度,細細品味。
我們喝的不僅是咖啡,也像是人生。
若你也感興趣的話,不妨也試試用咖啡療癒你的生活吧!
或許你也能從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人生哲學!

圖片來源:Pixaba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