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首頁 諮商輔導中心 各期電子報 聯絡我們 完整圖文內容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劉珈含】

「愛是什麼?」你是否被問過這個問題,或是自己問過這個問題呢?一直以來「愛」都是一個大哉問,而我們也在關係中學習與探索著。你是如何決定走進一段關係的呢?你了解在關係中的自己是什麼樣子嗎?關係只有一種形式嗎?當關係斷裂時,又該如何面對呢?

本期《微風尋語電子報》與你一起來探索親密關係,希望不論是想要修戀愛學分,或是正在修戀愛學分的你,都能夠更加了解自己在關係中的樣貌,也擁有更多的勇氣和力量,走出屬於自己的愛情路!

【諮商心理師 / 柯若竹】

感情版每隔一段時間,總是有幾個主題約好似的定期輪流開戰火,例如:AA制、該不該接送、副駕駛座誰能坐、該不該分享社群軟體密碼,從女生生理期該如何表現貼心到聘禮要不要拿/給、買房如何協調等等……各方意見嘈雜不休,討論熱情卻總也不減。

自古以來,愛情便是不褪流行的終極熱門話題,在初期,粉紅泡泡看出去的世界無比迷人、甜蜜動人~然而隨著時間推移,相異的背景個性、生活習慣或對未來不同調,讓心動火花變成摩擦火花、來電變斷線。就像黃小琥老師唱的:「相愛沒有那麼容易,每個人有他的脾氣。」當愛情魔法金粉不再萬能,脫離為愛暈船的美好,我們懊喪地發現,維繫一段感情,原來需要比想像中交付出更多自我。

圖片來源:Pixabay

到底該不該繼續投入這支愛情 EFT?

有幸搭乘上戀愛巴士,當然應該盡情享受美好風景,但總也不乏顛簸路段與始料未及的挑戰。「磨合」一辭,看似著要損傷、修整一部分的自己,這些拉扯除了極不舒適,也會滋生懷疑。你是否曾在爭執後曾困惑:
到底應該努力「磨合」,還是認清「不適合」的現實呢?
我愛對方,但為何相處這麼難?跟想像不一樣啊~
我知道人都是不同的,那愛情真的有所謂「適不適合」嗎?
彼此想法差異這麼大,這段感情走下去,真的會有未來嗎?

首先,這樣的苦惱源自於人們既渴望親密,又需要保留空間;期待找到歸屬,但也害怕失去自我。其次,在當代社會裡,對理想對象的描繪想像,往往受到社會文化氛圍形塑,而許多人認知愛的方式(多快介紹給家人朋友?在物質上是否不計較?)、什麼叫做愛的表現(重不重視節日?有貼心注意細節嗎?),也常常受各種外在標準洗腦。但坦白說,我們又何嘗不是在衡量——審視評估要不要繼續「撩落去」?還是該早日「認賠出場」?

到底要轉念還是轉身?有夠糾心~

相處的糾葛反覆上演,涉及個人內在的核心需求能否被滿足,像是感受能夠被懂、被尊重、獲得支持肯定、被照顧關愛等。但如果我們不了解想要的是什麼,在關係中就容易一再碰壁。美國知名繪本作家謝爾.希爾弗斯坦的著名作品《失落的一角》(The missing piece),描繪起司蛋糕般的三角,不斷尋覓契合的「它」。所謂的圓——彷彿暗示著擁有了某些東西或依某種樣子交往,就是一種「圓滿」。有時候對方讓你感覺到的失落,來自難以被滿足的期待,但也有些時候,那些期待是我們對「圓滿」的執著。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結婚安家、有兒有女才是「圓滿」,卻忽略每一種幸福的日子都有獨一無二長相,何必非用同一把尺和標準去衡量?

當然,在感情中也難免迷惘,尤其當磨合過程漫長又挫折、進三步退兩步時,特別容易令人洩氣,懷疑這段愛情是否值得繼續?如果你面臨這個困惑,除了找可信任的朋友家人聊聊、尋求專業幫助(如諮商輔導中心),也可以試著從以下向度檢視:

  1. 對生活與未來的重要程度:是否影響到生活作息如睡眠?這些影響是短期的或者會一直延續(如分居兩地)?會不會牽涉到對未來的選擇?

  2. 調整空間:雙方有沒有可調整的意願與空間?還是只有單一方在努力?發生爭執後,是否能夠討論或修復關係?

  3. 背景因素:是否涉及家庭價值觀?對工作、子女、婚姻的看法是否相似?或面對金錢、歧異的溝通方式等。

回到適不適合,終究無可迴避的問題是我們追求什麼?最在意什麼?——陪伴?無條件站在你這邊?一起成長?還是生活保障?如果將感情比喻為「心的空間」,相處不只是妥協,而是互相理解和調整,在過程中相互靠近。白話文地說,也就是讓倆人好好待在這個共同空間裡,找到「你舒服他也舒服」的姿態。

圖片來源:Pixabay

嚐到有苦有甜的真實人生滋味

這樣一段(或者很多段)同行的旅程,上車旅伴將會一路陪伴到底或中途下車,誰能未卜先知呢?愛情無法避免風險。我們能在其中體驗到快樂、成長,也難免經歷痛苦與脆弱。然而未必在一起就叫修成正果,分手就是無疾而終,過程中的快樂、痛苦、心酸、幸福……無論選擇繼續努力或忍痛放手,都是珍貴的體驗。有時候當差異無法跨越的,可能也需要接受努力也有極限,這種時候也別太苛責自己,一段關係結束,並不意味著你很失敗。因此當面臨「磨合」還是「不適合」的選擇時,好好誠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吧,直面真心的需求,我們才能甘心所做取捨。

在《失落的一角》續集《失落的一角遇見大圓滿》(The Missing Piece Meets the Big O)中,描述「失落的一角」終於遇見契合無縫的缺角圓形,它們彼此天造地設、彷彿命中註定……故事到此結束了嗎?沒有。——失落的一角某天開始長大、突出,破壞原本的完美契合。

缺角的一圓驚愕極了:「我不知道,你竟然會長大。
我也不知道啊。」失落的一角無奈又委屈。

作者謝爾.希爾弗斯坦非常瞭解現實呢!世事無常,路邊手搖飲店都一年換三間了,人哪有不變的呢?然而無論時代怎麼更迭,這些關於人的枝枝節節,總會以不同形式重新出現。一位心理師朋友曾跟我說,他覺得愛情像是京都鴨川的石頭,有時候你沒辦法直接一步抵達對岸,需要「經過」其他的生命、其他的情緒感受。願在愛情中徜徉與掙扎的你,盡情享受美好風景,也學著解開迎面而來的難題,在層層闖關後找到專屬答案,收穫你的幸福與自由。

圖片來源:Pixabay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林芷亘】

很多人都在問「愛是什麼」,或許你也跟我一樣,曾經聽過很多答案,例如愛是包容、取捨、容忍.......等等,但這些是真的嗎?當我們問「愛是什麼」的時候,多數時候好像是抱著困惑跟失望的,聽不懂愛的語言的兩人,就好像語言不通的兩人,看著彼此的眼睛好像感覺得到愛、看著對方奮力為這段關係努力的樣子好像也感覺得到愛,但總是哪裡「怪怪的」,好像不全然能夠好好地在關係中得到滿足。

好煩喔,那我們是怎麼了?

我們經常把愛當成一種你爭我鬥的遊戲,好像滿足了對方,自己就委屈了;滿足了自己,好像就成為不為關係或對方努力的罪人,當我們期待著能夠得到王子公主般的愛情時,我們經常遺忘,王子公主也是不同國的人,他們從不同國家來,有著不同的信仰、文化、生活方式,即便是王子跟公主,故事也總沒說結婚之後會發生什麼事,也沒人告訴我們愛上對方之後會發生什麼事。當我們想像著,為什麼王子跟公主的結局是「幸福快樂的日子」,而我做不到時,這似乎進程太快了,也似乎太為難兩人了。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鞭策自己快點想到解決方法,而是需要「翻譯」的過程:王子跟公主需要了解彼此國家的生活方式、喜歡的事情、討厭的事情、王子的媽媽以前是怎麼陪伴王子的呢?公主的爸爸在公主哭的時候又是怎麼哄公主的呢?或許當兩個人難以理解彼此,卻又渴望能夠好好愛與被愛時,愛之語就是個很適合的工具。

圖片來源:Pixabay

那是什麼?什麼是愛之語?

愛之語,顧名思義是愛的語言,是 Dr. Gary Chapman (蓋瑞 · 巧門博士)在自己的臨床工作經驗當中,從分析伴侶的相處模式,自己歸類出來的分類方式。從愛之語當中你可以知道自己被怎樣對待時,會感覺到愛。愛之語共有五種類型,包含:肯定言語、服務行動、真心禮物、精心時刻、身體接觸。

一、肯定言語:
發自內心地稱讚對方,這些稱讚可以透過我們對對方的觀察、欣賞的地方開始,這會讓人有種「我看見你了」的感覺。例如:「我看見你在每次生氣後,會來抱抱我,我知道你是很有耐心、也很願意聽我說話的人」,又或者「我發現你會和我分享你的不安、難受,這是一件需要很多勇氣的事情,這也會讓我感覺我跟你有更多的連結」,這些從行為觀察的稱讚,或是一句簡單的「我愛你」,透過語言的方式,對方也能接收到心意。

二、服務行動:
實際為對方做點什麼,來表示對對方的心意,或許我們可以繼續討論的是,哪些服務的行動會讓你感覺喜歡呢?這或許是一件小事情,也或許是一件需要花心力的事情,例如,分擔家事,又或者在對方喊著很疲憊時,幫對方煮一碗好喝的湯,抑或是在我安排生活上的大小事時,對方給予很大程度的自由。

三、真心禮物:
可能包含物質上的禮物,也可能是某些心意或卡片,重視禮物這份愛之語的人,或許不在意價格,更希望對方可以從挑選的過程,感覺到自己是被在乎、被重視的。這些禮物可能包含:生日的禮物、平常對方會喜歡的小甜點、一張寫著鼓勵的話的便條紙,而這些小小的心意能讓對方感覺到幸福。

四、精心時刻:
透過花時間一起做某些活動,能感受到彼此的重要性或愛意。例如一起看電影、看劇、一起打電動、聽彼此說話,我們能夠有著好好傾聽、眼神交流的時刻,這會讓我們都感覺得到愛正在發生。

五、身體接觸:
這不一定表示激烈的觸碰,或許透過牽手、擁抱、摸頭等等,就能夠讓對方感覺到幸福和被重視。透過肢體的碰觸,在觸碰彼此的過程中,能強烈感覺到情感的交流,透過體溫跟觸感,能夠感受幸福和心意。

圖片來源:Pixabay

為什麼人有不同種的愛之語?

愛之語的形成跟我們從小到大感受到愛、快樂、幸福的方式有關,或許喜歡身體接觸的人,從小常常被父母擁抱;喜歡精心時刻的人,憧憬能夠有兩人眼神交流、深度互動的狀態;喜歡真心禮物的人,可能在和朋友相處的時候曾被鼓勵的紙條觸動而感覺幸福;喜歡服務行動的人,爺爺奶奶喜歡為他做點貼心的事情,因而感覺開心滿足; 喜歡肯定言語的人,對語言很敏感,因此只要能夠好好被稱讚就可以好好接收到愛的感覺。

我們在互動的過程當中,從愛之語能夠看懂彼此是如何感受到愛的,這很重要,因為有時候我們並不懂自己為什麼感覺不到愛,或許在關係中,我們用了不對頻的語言在說話。而在了解彼此的愛之語之後,我們可以試著調整彼此說愛的方式,更懂得在關係當中要如何傳遞愛、接收愛。

知道愛之語之後,就天下太平了嗎?

或許了解了愛之語以後,我們會覺得這一切都會解決,真的嗎?愛之語能夠幫助我們了解彼此「如何被愛才能感覺幸福」,但當透過愛之語更了解自己或對方後,或許我們也要有好的狀態可以練習愛與被愛才行。

在被愛之前,我們得先懂得自己「當感覺不被愛時的受傷」,我們可能會用很多情緒來表達,像是生氣後指責對方、沮喪後逃避、害怕再次受傷所以先別依賴了、退縮而更不敢揭露真實的一面......等等,無論是愛之語,或是透過觀察自己在關係當中的狀態,這些都能幫助我們更加了解自己,進而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知道需要什麼後,也才懂得照顧自己或為自己爭取。當我們了解對方的愛之語後,我可能也會感覺到「我說了之後對方做不到」,或是「對方說了之後我感覺壓力而做不到」的時候,這些期待可能讓我們退縮,但或許「愛之語」這份工具不是來限制關係的,意即「愛」也不是來限制我們的,那些訊號往往是幫助我們更能夠理解自己或對方怎麼了。在關係裡,靜靜停下來觀察後,練習看懂「我們說了不同的語言、有著不同愛人的方式」,在我們開始能夠也意識到自己怎麼了之後、傷口能夠被好好包紮後,也才有力氣可以陪伴和照顧他人。

齁,煩耶,要怎麼愛啦

愛很難嗎?愛很難齁,我也覺得很難,但在愛與被愛的過程當中,我們能夠感覺自己是如何生氣的、受傷的、沮喪的,也會感覺自己是如何感受幸福的、快樂的、擁有熱忱的,這些是很重要的素材,幫助我們更理解自己並感覺安穩。

「在關係當中我會因為這樣而感覺到不平靜呀」或許在了解自己的需要之後,更能夠自在地表達;「我們相處時我總是會因為這樣而更期待愛」那或許就能夠多往這方向嘗試經營關係看看;「我總是感覺到對方不符合自己的期待」輕輕問自己究竟想要怎樣的生活才會快樂呢?兩人該如何調整才能合拍呢?

或是,疲憊的時候,就好好照顧自己吧,因為你也是關係的一份子,或許你也同樣重要。

也可能,在兩人都能夠大力地感受自己的痛和喜歡時,才足夠真實。當看見自己心裡有著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關係有喜歡和不喜歡的地方,能夠看懂自己並好好對自己善良慈悲後,也才能擁有更多力氣和能量,大方和不委屈地愛著自己和對方。

好,如果覺得很難的話,可以來聽芷亘老師的親密關係講座。

圖片來源:Pixabay

參考資料:

  1. 我的經驗

  2. Jemmy(2021)。愛之語:五種愛情的語言,愛之語測驗網站

【實踐大學諮商中心兼任心理師 / 邱泓霖】

「為何他不能再細心/貼心一點?」
「為何他總是挑三揀四,標準這麼多?」
「為何他總是這麼多情緒?」
「為何他總是不願分享自己?」

進入到親密關係,我們難免會對對方有些期待,希望對方成為我們心中理想的樣子。就算一開始不是,也想把對方捏成理想的樣子。但人與人的相處總是沒那麼簡單,有時候我們越捏對方,對方就越硬,不願調整,兩人就陷入一個拉鋸。有些人期待找到一交往就可以非常契合的對象,若真的有,那真的是上輩子積了海量陰德得來的緣分。若沒有的話,那你也只是要經歷了大部分人都得經歷的過程,就是「磨合」。

有人會把個性跟價值觀的差距視為磨合的難易度指標,差異越大似乎越難磨合。但你也會看到有人說差異大的兩人,反而可以成為互補的關係。顯然差異並不是問題的核心,那到底問題出在哪裡?在我的經驗中,我認為關鍵在於「願意改變的彈性能力」。意思是願意為關係、為對方改變/調整自己的彈性空間有多少。很多伴侶磨合不下去,多半是因為彼此都不願意調整自己的需求、期待或行為,或是只有某人單方面的在調整,抑或是調整的方向沒有命中紅心,陷入某一方不斷調整,卻又不是對方要的,雙方都很挫折的窘境。這些都容易造成關係失衡跟過多的消耗,也容易形成拉鋸,互相不滿對方,也都覺得自己犧牲太多。

美國著名的婚姻學者John Gottman在他的研究中指出:伴侶關係中有大約69%的衝突是無法解決的。這聽起來似乎很絕望,但又可以理解。兩個人的結合本身就不是追求要100%契合,而是能夠健康的討論彼此的差異,找到能相處的平衡。Gottman在研究中也發現關係好跟關係不好的夫妻,吵架的頻率是沒有顯著差異的,而能強力預測離婚的指標是彼此吵架的方式。他也發現關係好的夫妻,其實是可以隨著每次的爭吵跟磨合,讓關係越來越緊密。關係不好的夫妻在溝通/磨合的過程基本都是互相攻擊跟傷害,使關係出現難以平復的傷,而漸行漸遠……。

圖片來源:Pixabay

既然問題不在於要弭平差異,我們就嘗試把重點放在如何溝通跟磨合的過程,以下有些指引可以給大家參考:

Step 1. 覺察自己的期待、需求,為自己負責

每個人在關係中的期待都不同。有些人需要個人空間,有些人期待更多相處和互動,這都跟我們自己過往成長中的各種經驗有關。我們需要先理解自己的期待從何而來,以及這些期待底下的核心需求為何。例如:我期待對方能跟我有更多情感上的分享和交流。這個「期待」的背後的需求可能是「想要被在乎」、「想要感覺彼此更靠近」、「聽到對方的內心可以感到安心」等等……。

行有餘力也可以更近一步思考自己的需求怎麼來的。例如:在關係中很重視對方的即時回應,因為自己很容易不安。這個不安也可能是來自過去成長經驗中,可能是被父母忽略、可能有經歷過背叛等等……,這些負面感受沒有處理好的話,就會停留在自己身上,而容易被另一半的反應給觸發,也就容易給另一半無法回應的負擔跟壓力而不自知。

這些背後的需求跟脈絡都是對方需要理解的,如果都只是表達那些「表面的期待」,很容易變成是單純在要求對方,對方也越難理解背後的意義,容易變成表面上的配合,或因為不理解而乾脆不做,產生更多失落。

Step2. 用適當的方式表達需求,找到平衡

當我們越清楚自己的需求,就可以練習適當表達需求讓對方理解,並嘗試溝通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一個大原則就是「以鼓勵、肯定,取代指責、嫌棄」。有些人在表達需求時,會不小心用太多指責、比較等方式表達,例如「你怎麼一點都不浪漫」、「別人的女友都很貼心,就你特別遲鈍」。這樣的表達方式基本上無法表達任何核心需求,就只是來開戰的,只會更容易激起對方的負面感受,要馬更加不滿的回擊,要馬更委屈的配合,長久下來關係也會失衡。

可以取代的表達方式如下:「我希望你下次可以更重視我在意的事情」、「我有感受到你的心意,但我更需要的是….」。肯定與鼓勵的效果遠大於批評,只要換位思考一下就能理解,自己多半也不希望一直聽到對方抱怨自己做不好。

Step3. 理解對方的狀態與限制,調適自己的失落

有些我們的需求不一定是對方可以做到的,如同對方的期待我們也不一定都能照單全收的改變跟配合。當深入溝通後,發現對方實在無法滿足自己的需求,那我們就要調適自己的失落,為自己的需求負責,並嘗試找到其他「彼此都能接受」的方式滿足自己。例如另一半就是不愛外出的人,最多接受一週外出一次,但你就是每兩三天就想出去走走,待在家就悶。我們不能勉強對方,也不用勉強自己,可以討論另一半比較願意一起外出做的活動,或是自己找其他朋友,或自己進行都可以,只要雙方都能接受就好。

要是認清彼此需求跟限制後,發現真的有無法退讓的底線,實在找不到平衡,這時分開就會是一個選項。透過這樣適當磨合的過程比較能好聚好散,即便分手也不容易造成太大傷害,反而可以更釐清對自己重要的需求,進入下一段關係時就不容易重複一樣的問題。

圖片來源:Pixabay

結語

每個人在關係中的需求或多或少都有不同,也跟我們的成長經歷有關。甚至相處許久的伴侶,幾年後的需求跟狀態都會改變。所以我才認為,在關係中培養「願意改變的彈性能力」是很重要的第一步。以開放的心胸面對彼此的差異,尊重他人的狀態與限制,也重視自己的需求,不把自己的需求變成是他人應該要做到的責任,而是共同努力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平衡,關係就不容易變成相互配合或是消磨,更能長久走下去。

【諮商心理師 / 林育聖】

"Another good day, another bad day
What did you do today
Why do we choose to chase what we'll lose
What you want isn't what you have
What you have may not be yours, to keep."

Jar Of Love · 椰子水很甜

這段歌詞像不像我們在感情中的無奈與掙扎?在愛情的路上,我們拼命追求幸福,但現實中,愛情常常來來去去。有些東西再珍惜,也難以永遠擁有。而這樣的失落,正是許多人在經歷分手後的真實心情。我們會感受到愛情的不確定性,甚至是脆弱。這正如歌詞所言,愛情就像一個「用火花做的罐子」,它閃耀著,但又那麼易碎。

圖片來源:Pixabay

或許你、或者你身邊的朋友,正經歷著一段分手的痛苦。尤其是在大學階段,愛情是探索自我與成長的重要一部分,但當這段關係告終,我們不免要面對失落、疑惑,甚至是如何重建自我的挑戰。接下來,我們將一起探討分手後的心理狀態、個人成長的契機,以及如何調適與療癒。

分手與被分手的心理狀態

Why do we choose to chase what we'll lose? ” 這句歌詞道出了許多人在分手時的心情。我們常常追求自己最珍惜的東西,卻在某個時刻不得不面對失去。

圖片來源:Pixabay

分手者與被分手者會經歷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分手的一方可能經歷的是內疚與懊悔,特別是在對方完全沒有預期到這個結局的情況下。這些情緒源自於他們對結束這段關係的責任感與罪惡感,他們可能反思自己是否做了錯誤的決定,甚至在心中不斷回憶那些曾經美好的瞬間。

另一方面,被分手的一方往往經歷更強烈的情感波動,過程通常包括數個階段,從震驚到最終的接受。根據研究,分手者通常會經歷與喪親類似的情緒波動,這包括震驚、否認、憤怒、悲傷,最後是接受。這些情緒有時候會讓人無法迅速復原,甚至影響他們對未來親密關係的期待。相反地,部分的人在分手後可能會更快速地回歸理性,雖然表面上顯得情感冷淡,但內心依然在消化這段感情帶來的創傷。

分手中的成長契機

儘管分手是一段難捱的經歷,但這也是促進個人成長的重要契機。有些人儘管在分手後經歷較多情緒波動,但隨著時間推移,他們能從這段經歷中學會更多關於自我的認識與成長。分手迫使人們思考自己的需求、價值觀和未來想要追求的東西。這種成長過程可以幫助人們變得更加自信和獨立,並提高與他人互動的能力。當我們回顧這段關係時,常常能發現自己在哪些地方有所進步或改變。

圖片來源:Pixabay

自我調適與療癒:分手後該怎麼做?

那麼,分手後我們應該如何自我調適與療癒呢?這段過程可能充滿波折,但有幾種策略能夠幫助我們更好地走出情感低谷。分手後的情緒處理過程包括自我抽離與情緒調節。適時的自我抽離是一種有助於分手後情緒恢復的方法,通過觀察自己的情緒,而非直接沉浸其中,我們可以更理性地看待這段關係,並減少痛苦的強度。

再來是進行自我反思。分手後,允許自己感受所有的情緒是非常重要的。經歷過感情創傷後,很多人會從中獲得一種「逆境成長」,這是一種在面對痛苦經歷後,找到自我提升與成長的力量。例如,你可能會在分手後意識到,自己擁有比以往更多的耐心和情感獨立性,並能夠更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未來的關係中真正想要什麼。

此外,擁有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能夠幫助分手後的情緒復原更為迅速,並減少負面情緒的影響。朋友與家人不僅是我們的支柱,也能幫助我們在痛苦中找到力量。

儘管如此,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每個人在分手後的心理調適速度各不相同。有些人能夠迅速從情緒波動中恢復,而另一些人則需要較長的時間來處理這段經歷。因此,允許自己感受到分手帶來的痛苦,並給自己時間去療癒,對於情感的修復至關重要。

給大學生的建議

分手是一個讓人難以面對的過程,特別是在大學階段,這是一個我們正在尋找自己、建立未來規劃的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面對親密關係的失落,我們需要給自己時間,並記住這並不代表我們的失敗,而是一個促進自我成長的機會。情緒困擾的減輕通常會隨著時間推移,並為自我成長提供空間。你可以思考,這段關係教會了你什麼?這些經歷是否讓你更了解自己?通過內省,你能更好地理解自己在這段關係中的表現,並在未來的感情中做出更健康的選擇。

同時給自己時間復原,情感的復原是需要時間的過程,無需急於重新進入一段關係。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療癒心靈,重新找回內在的平衡。

另外,不要孤立自己。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統也非常重要。朋友、家人,甚至學校的心理輔導資源,都可以是你依靠的對象。當我們感到無法獨自面對時,不要害怕尋求幫助。社會支持不僅能夠幫助我們加速情緒的恢復,還能讓我們在困難時期感到不再孤單。

最後,記住,分手並不是終點,而是我們成長旅程中的一部分。即使當下的痛苦讓你覺得一切都很灰暗,但未來還有很多機會等待著你。愛情並不是我們人生中唯一的追求,這段經歷反而可以讓我們更好地了解自己,並在未來遇見更適合的關係時,變得更加成熟與堅強。

愛情,就像歌詞中所說的 “Jar of Love”,是我們心中一份珍貴的火花,然而,它不總是能夠永遠保存。分手的痛苦無可避免,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能夠學會成長,學會如何愛自己,以及如何更成熟地面對未來的感情關係。即使曾經擁有的愛情不再屬於我們,但這段經歷將成為我們內心的一部分,促使我們在未來的旅程中更加堅強與獨立。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諮商心理師 / 劉珈含】

在生活中我們接觸各式各樣的人我關係,例如家庭、人際、
親密關係,我們有時在關係中感到滿足與快樂,但有時也
因為關係而感到受傷與挫折,關係有時也會來來去去。

我們的一生都跟「關係」脫離不了關係,究竟關係(或進一步
說「愛」)是什麼呢?古今中來,已經有許多大師嘗試闡述「愛」,這個問題的答案是什麼呢?我們總在一段段的關係中,透過這些快樂和悲傷作為養分成長著,了解如何愛人、愛自己,或是如何被愛的秘訣,然後從中澄清出「愛」在那個當下對你來說是什麼樣子。

從出生到現在,你所認識的愛與關係是什麼樣子呢?讓我們來聊聊吧!

【匿名青蛙】

We are part-time lovers and full-time friends.” 這句話出自於中國獨立樂團 Schoolgirl byebye,他們是一對情侶組成的樂團,我很喜歡他們對於愛情關係的詮釋,比起戀人,他們更著重在朋友這個關係裡。他們是愛人,也是最好的朋友,這是我一直以來嚮往的關係發展,總覺得這樣的關係很舒服、很自在,有朋友的有趣幽默,也有戀人的激情甜蜜。

不過能夠像他們一樣將關係平衡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關係是一門很難的學問,也許有朝一日我也能夠有一段這樣美好的關係,對於關係抱有很大的期待,希望大家也都能遇到一個能和自己成為全職朋友、兼職情人的靈魂伴侶。

【暈船的鮭魚】

人都害怕孤單,我們在一生中會碰上許多不同的人際關係,回過頭看都是酸甜苦辣的回憶。令我最刻苦銘心的是我大學實習與夥伴的點滴,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實習,對於一切都很害怕,但有他在時卻有種一切都沒問題了的感覺!與他相處的這段時間使我對於人際關係上更加勇敢,對任何人都更有勇氣說出自己的想法。對我而言一段關係的維持最重要的是不斷的分享、談論彼此,不論是多麼微小的事,只要一直這樣做,彼此之間的橋樑就會更加穩固。

圖片來源:Pixabay

【海龜】

在社會中人與人之間有著各種連結,從一出生就遇見的家庭、生活中的朋友、長大後一起度過未來的伴侶,每個連結都代表著不同的關係與愛,而每段關係與愛都造就出不同的人生。

你覺得你愛自己嗎?我想對我來說答案應該是否定的,曾經的我並不覺得自己值得被愛,在沒有被好好對待時,每段關係好像都是天秤上的籌碼,如果要獲得其他人的愛,就必須付出相對應的努力,但那些關係都讓我覺得飄忽不定,我不懂如何愛人、愛自己,也不懂如何被愛,所以在成長的過程中一直反覆懷疑每段關係的存在。

直到長大後看到一句話,要先愛自己才有能力去愛別人,先把愛自已的天秤擺好,也數清楚自己的籌碼,我想我不能為了愛一個人而把所有的所有都給了出去,能先肯定自己、信任自己,也進而吸引他人,就像俗話說的花若盛開,蝴蝶自來。

【匿名】

一段關係能讓人感到舒服,最重要的莫過於「信任」。對我而言維繫關係的秘訣就是對對方保持著信任,但一旦有任何一方的信任瓦解,這段關係就會多了很多猜測與矛盾。

曾經我也擁有過一段舒服的關係,我們無話不談、形影不離,但是關係就像是一個玻璃杯,一旦有了裂痕,不管使用再厲害的強力膠都沒有辦法讓它完好如初。因為一些互相猜忌,讓原本舒服的關係變了質,最後兩個人之間只剩下沈默。

其實再厲害的大師,也都沒辦法完美的經營一段關係,但每一段關係也都會成為養分,讓自己更清楚怎麼去與人相處,我們也總是在失敗中學習,即便失敗再多次,也會想再用心經營每一段關係,這就是關係的樂趣!

【日社三甲 / 匿名】

在我們的生活中,愛與關係如影隨形,伴隨在每個階段當中,從家庭到友誼,再到親密關係,這些連結塑造了我們的生命體驗,在每一段關係都有著滿足與快樂,但同時也伴隨著受傷與挫折,這之中的關係來來去去,不過留下的是珍貴的回憶和寶貴的教訓。

在第一次親密關係後,發現愛的定義與本質變得更加深刻與複雜,在這段關係中,我們共享快樂,也共同面對彼此的脆弱和困難,而親密關係的挑戰在於學會如何在互相依賴的同時保持獨立,如何在親密中保持理智,這些路程,我理解到愛並非完美無瑕的,而是包容與成長的旅程。

在每一段關係的起承轉合中,我也不斷反思愛的本質,它不僅是尋找相處舒服的人,更是學習如何與他人相處,只有在認識自己的需求、情感與界限之後,我們才能真正地去愛他人,這樣的自我認識與成長,讓我們的愛變得更為深刻和真誠。

圖片來源:Pixabay

實踐大學 諮商輔導一中心 © 版權所有
指導 / 張宏生學務長
總編輯 / 彭韻治主任
編輯 / 楊茹婷老師、王珮蘭老師、張嘉玲老師、劉子菡老師、洪子珺老師、
劉珈含實習心理師、陳昀佑實習心理師、林芷亘實習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