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踐大學首頁 諮商輔導中心 各期電子報 聯絡我們 完整圖文內容

【編輯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 實習心理師 李姵儀】

本期冬季電子報主題將從生活的一切學習看待身邊事物的眼光。人生常常出現選擇的叉路,該怎麼了解每個選項沒有對與錯,只是必須為自己負責?擺盪在忙碌、茫然或是盲目的生活裡,如何找到意義、給予生命新的體驗呢?一個人的時候,「孤單寂寞冷」真的是可怕的嗎?面對逝去的感情或重要的人,過去的記憶難道只能剩下憤怒、悲傷及遺憾?也許,還有其他方式讓我們去面對死亡與別離。生命有中許多不確定的抉擇,不管最後你往哪個方向前進,都是為自己譜出獨一無二的樂章!

因應時事,10月底發生台大潑酸事件,令人感到遺憾與不捨。當災難發生在身邊的時候,我們可以如何回應與安頓自己呢?一起來從本期的內容中學習。

【作者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諮商心理師 許維耘】

       「人生無時無刻都像是一場賭注,買定離手,輸贏自負。」

前陣子植劇場推出一部作品《荼蘼》,你看過了嗎?

裡頭的故事蜿蜒曲折、錯綜複雜,與其說它是一部愛情偶像劇,更準確地說,它談的其實就是人生,關於人生當中面對大大小小十字岔路的糾結與選擇。

圖片來源:http://mercury0314.pixnet.net/blog/post/453098426

很多次在接案的時候,我聽到學生這麼說:「我好想回到過去單純的生活,雖然有考試和升學的壓力,但至少不用顧慮這麼多……」;「別人看我都覺得我過得好充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每天忙得團團轉,是因為我很怕停下來後,得面對心裡的空虛、茫然和自己的不足……」。殊不知,在這不久的以前,我們還曾殷切地盼望自己快點長大。

或許你/妳們也是這樣,年少的時候總想著要快點長大,但當自由和選擇愈來愈多後,又渴望回到來時那個純粹的年紀。

高中的時候,每天的生活都圍繞著課表,上什麼課、學習的內容和進度,甚至問題的解答都被一一規範著,唯一能為自己作主的,大概只有零星的社團時間,還有那放學後不用補習的日子。大學生不一樣,除了必修之外,你可以選擇想上的課,可以自由安排時間,可以自己決定想要過甚麼樣的大學生活、認識哪些人、和甚麼人談戀愛。

但,你知道有些時候,自由卻沒有依循,那可能會是多麼令人惶恐的感覺,因為我們沒有推諉的藉口也沒有逃避的靠山,我們得很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覺,面對旁人的評價及眼光,然後為自己的選擇和決定負起責任。

我們來說說《荼蘼》這部片吧!

劇中女主角鄭如薇是一個即將邁入30歲的上班族,父母早逝,在偶然機緣下爭取到外派上海的機會,她希望能出去闖闖,賺幾年高薪後再回來台灣。湯有彥是鄭如薇的男朋友,聽了如薇的建議,他也找到上海一家公司,跟著他夢寐以求的大師學習的機會。然而,美好的上海夢,在湯家出現一些變故後,人生的抉擇分岔為兩條路,劇裡開始有了方案A與方案B的故事支線。

       自由探索,讓人興奮,也令人卻步

寫這篇文章的同時,筆者有個朋友正好面臨和如薇非常相似的抉擇。原本和穩定交往的男友已論及婚嫁的她,來來回回在去留的選擇之間徘迴猶疑了一年。面對眼前發展的機會,未知而不可預見,就像你們剛進實踐的時候、成為社團幹部的時候、被賦予承擔重要角色的時候、面對進入機構或海外實習的機會……數不盡的時刻,我們心裡對於這份自由探索、學習成長、更好發展的可能,抑或是旁人的賞識與肯定,甚至是羨慕的眼光,或許都會感到無比的興奮和雀躍。但,也是這份未知,令人卻步。離開了熟悉的人群、環境與生活模式,我們害怕失去自己過去珍視的人事物,擔心自己無以應對新的挑戰,恐懼失敗會讓我們一蹶不振。

於是,來到諮商室的人們常常這麼問:「你能不能告訴我,我到底應該怎麼選?」甚至很多時候我們明知不可能,卻仍然期盼「如果能知道結果會怎麼樣就好了」。如果你是鄭如薇,你會怎麼選呢?

圖片來源:http://inagoodway.pixnet.net/blog

       選擇沒有對錯,各有各的苦澀與美麗

方案A裡,鄭如薇獨自去了上海,跟湯有彥維繫著遠距離的戀愛關係,直到雙方因為誤解而選擇另外的伴侶,各自找到了新的生活和重心;方案B裡的鄭如薇,在出發前往上海前被湯有彥留了下來,兩人共組家庭,過程中如薇不斷犧牲退讓、幾近崩潰,但最終仍相信兩人能一起度過難關。

圖片來源:https://www.gvm.com.tw/webonly_content_11731.html

也許,這就是長大的代價。我們多了許多自由,多了許多選擇,但也多了許多害怕犯錯與失去的顧慮。於是,我們變得愈來愈不快樂,無論我們選擇了哪一條路,當遇到困境的時候,我們都會後悔懊惱,如果當初不是走這條路,會不會更好?就像劇裡的如薇一樣,無論是方案A或是方案B,她都捍衛堅守了某些在乎的事物,卻也都失去了某些自己所珍視的東西。

原來,我們害怕的不是選擇,而是失去。我們想要找到一個兩全其美的方案C,不想接受生命裡總有不完美的失落,所以選擇才變得這麼難。

就像每逢畢業之際,許多人對於生涯的焦慮,是來自於迫切地想要找到具體明確的方向,希望一畢業就能有一個可以長久穩定甚至待一輩子的工作。但峰迴路轉,也許當初我們以為自己選的這條路,最終既不是方案A也不是方案B,我們可能正走在怎麼也沒想過的方案X。在路途上,你會慢慢理解自己,逐漸認識這個世界,然後愈來愈清楚自己想要的是甚麼。

人生很長,倘若我們在選擇要走的路上遇到困難時,能不急著宣告失敗、停滯於悔恨與自責之中,我們才有機會往前走,領略這條路上同時並存的美好與可能性。過程裡我們可以誠實地面對自己的感覺,可以哭、可以害怕、可以憤怒,我們同樣可以溫柔地安撫自己的懊悔與遺憾,告訴自己沒有關係,這就是真實人生當中苦樂參半的不完美。

唯有再往前繼續走下去,和自己以為過不了的關卡拉開一段距離以後,回頭看,才會知道自己失去了甚麼、又得到了甚麼,才會從生命的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限制和潛在的力量,也才會愈來愈明白那些捨得與不捨得對我們有多重要,然後,再做出下一次的選擇。

【作者 / 點亮心燈諮商所諮商心理師 李訓維】

成長的過程中,人跟人之間有好多好多的回憶,生命中有許多如果,也有許多無可奈何,包含關係、人生、未來和自己。在這條道路上我們有太多迷惘及不確定,即使身邊不乏朋友,但人生只能一個人走,孤獨就是必然會發生的。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也不是真的這麼堅強,有時,只是需要一句鼓勵的話,即使你不說,我也懂,知道會有人在身邊,再多不捨,我也會陪著你勇敢向前。所以孤獨在我們的心中,有恐懼、有不安、有厭惡,但這些感覺,不一定每個人都想面對或接觸。尼采曾經說過「你之所以覺得孤獨,是因為不知道怎麼愛自己。」,若你覺得孤獨的話,不妨問問自己,你知道愛自己是什麼嗎?

我不知道要怎麼用言語表述,我想說說我感覺到愛的日子。

圖片來源:http://img.fun8.us/gamepic/fun8//2205.jpg

       那段沒有手機,但離愛很近的時光

那是一個平淡中有著很多互動的年代,每天早上,因為交通不便,我們習慣用走路的方式上學,途中會遇到許多同學、朋友,有很多打鬧時光。到校之後,晨間、放學打掃、加上每天朝會,做固定早操升旗,唱國歌、校歌,跟一些五花八門的班級競賽(整潔、秩序、禮貌、壁報、資源回收、詩歌朗誦、合唱、大隊接力、園遊會、運動會), 還不包括種種課後留下「加強練習」。

我小時候沒有3C,沒有手機,沒有捷運,上課時候跟同學傳小紙條、偷講話,我們忙著唸書之餘聯絡感情(笑),下課回家跟朋友約冰果室、在泡沫紅茶店、籃球場、撞球場集合,天南地北的聊,只為揮灑青春。這樣的感覺,我覺得是一種擁有。雖然科技沒有那麼發達,生活沒有那麼方便,我們靠著彼此的付出、體會去跟別人互動,這時候的孤身一人,我覺得是幸福的,內心是滿足的,因為我看到了美麗的風景,或者領悟到了內在的快樂,我有被愛的感覺,我知道自己的價值。有的時候,我的確是孤獨的,但是內心並不會感到寂寞,這時候的我,知道自己有什麼目標,有什麼方向,身旁有哪些人。

這時候的孤獨,很純粹,因為孤獨,我能清楚地思考自己的意義,感覺自己的存在,我學會和自己相處,享受跟自己的孤獨時光。

這是我感受到真正快樂的時候。接下來,我想說說我感覺到寂寞的日子。

圖片來源:https://www.niusnews.com/upload/posts/po5_34972_1433399281.jpg

       滑世代下的 寂寞、孤單、冷

越來越多的人使用手機,大家都在擔心自己趕不上潮流,花很多時間滑滑滑,交流互動變的很容易,但卻也減少人們面對面的相處,改在螢幕前自我陳述、誇大、曝露自我。曾幾何時,我們想要的只剩下解決問題的答案,或是快速吸引大家的注意。「好玩、養眼、吸睛」,是我們真正在意的。我們並不想要認真花長時間好好了解一個人,學習一個東西,我們希望快速的分類人、學習知識。例如:星座、塔羅或血型。暢銷書的排行榜剩下工具與翻譯書,看不到文學著作,只看到一堆書本的插圖或照片。因為網路時代變化太快、重視資訊掌握,人生最多的是不停吸收新的資訊與內容,無形中我們越來越忙碌,但是也越來越寂寞。

因為我們沒有時間去體會彼此在乎的感受是什麼,內心擁有與交流的經驗越少,也越寂寞。當人與人之間的互動變得廉價而容易時,精神方面的追求漸漸失去耐心,也缺乏深度。赤裸的人性變的本能而原始,人生雖然不停的有刺激,卻反而變得平淡無味,速度的進步,對人生的價值來講並沒有成正比。

這時候的孤獨,真的讓人覺得很寂寞。因為孤獨,我們越害怕自己失去與別人的連結,我們越積極的登入社群網站,避免自己邊緣化,努力與他人建立聯繫,我們很認真地吸收資訊,更新別人跟自己的動態,因為我們不希望自己變的孤獨。最重要的是,雖然生活很愉快、方便,但是當我一個人的時候,我不知道我的歸屬感在哪裡,我不知道我朋友跟家人到底在不在乎我,除非我繼續注意他們的更新動態。我知道這些網路上的肯定與認同很空虛,但我無法停止自己去關注,因為害怕寂寞孤單的我,渴望有人的在乎與認同——即使我不認識他。

       孤獨,讓你看見最真實的自己

當人感到孤獨的時候,如何確定自己,安頓自己,才是孤獨社會中一個很要緊的問題,因為那是使心靈沉澱,使自己在往後的日子更堅強與茁壯的方法。而由於懷著愛的希望,目前的孤獨才是可以忍受的,甚至甜蜜的。

其實,我們真正需要的只是一個有價值的人生,一種跟人聯結、交流、擁有價值的人生—認真而溫暖的生活,也許沒有太多的科技、沒有太多的追求比較,每天認真生活,用心體會、在乎身旁的關係,享受我們內心最真實的感動。當我們的內心擁有價值的時候,我們可以感受到愛,可以忍耐孤獨,甚至享受孤獨。用積極面來看,孤獨讓我們追求自我,建立目標,讓我們的心有所屬,獨立思考、發掘自我。

我們不一定知道自己最可貴的東西在哪裡,然而當我們越瞭解自己,就越發現自己、看到自己。真正享受孤獨的人,是能在孤獨中完成自我,也能發展自我的獨特之處,與人合群。

現在,如果看到這篇文章,請先想想家人朋友、想想自己,有沒有一種好像忘了擁有自我價值的感覺?太少的彼此相處時間,太少屬於自己的獨處,太多的虛擬網路,把時間花在網路與手機上,展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卻忘了可以花時間好好體會當下。我們需要的是一個簡單而認真投入生活的自我樣貌,一個樂在生活、體會生活的人。現在,放下心中那個與他人比較、羨慕他人的樣子,想想當你自己一個人的時候,你會想要做什麼事情好好陪伴自己?也許是興趣,也許是欣賞照片,甚至是看看書,不管是什麼,專心的讓自己享受那個當下吧。

孤獨,所指的不是缺少關係,而是一個人最真實的樣子。

圖片來源:https://img.huffingtonpost.com/asset/
57f73f6e1a000004055b7a87.jpeg?ops=crop_0_6_4304_2781,scalefit_720_noupscale

【作者 / 文化大學心輔所研究生 莊微白】

       自我追問,探索生命中的死亡陰影

生老病死,是一生必經的旅程,這似乎是每個人都知道的道理。但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當聽聞了哪位親友不幸罹患絕症,或是看見新聞播送著奪命的意外,在那一刻雖然死亡還沒降臨到自己身上,卻好像瞬間有種臨場感,像是被提醒了「某天那也有可能是我...」、「哪天會不會也發生在我身上?」;過了一段時間,那種顫慄感會漸漸消失,死亡的陰影會慢慢消散,於是我們可能又回到日常生活的步調當中。

圖片來源:http://hk.aboluowang.com/uploadfile/2015/0121/20150121044410675.jpg

的確,我們往往在理智上接受死亡的存在,情感上卻難以承受那種自身或所愛的人事物,隨時會被剝奪的焦慮,可能過一陣子就轉念為「我運氣不會那麼差的」、「別再多想了」,讓自己順勢回到日常生活,將這樣的想法揮散在空氣中。這是健康的心理防衛機轉,保護我們免於無時無刻活得心驚膽跳,不過既然死亡是每個人不可逃避的終點,我們究竟該如何面對跟思考這個沉重的議題?死亡除了是生命的威脅,還有什麼其他意義?

存在心理治療大師Yalom,提起古今思想家深思死亡的共通結論:「雖然肉體的死亡可以毀滅一個人,可是對死亡的觀念卻可以拯救他。」如此看來,死亡可以教導我們很多事情,但有什麼實際的途徑去理解呢?甚至被這個觀念教導與拯救呢?

先來試著問自己幾個問題,作為接近死亡觀念的嘗試:死亡,就是生命的結束嗎?身為大學生或身體健壯的你,距離死亡真的還有好長一段距離嗎?

       死亡迫在眉睫,警醒生命無可拖延

關於第一個提問,在電影《一路玩到掛》中,對生死的意義有細緻的琢磨。劇中兩個主角因為進入醫院治療而在病房相遇。

圖片來源:http://pic.pimg.tw/rubengotay/2ada8104f5f1f1a2aa7cfbd6f218a840_n.jpg

摩根費里曼在病榻上受到疾病的震撼,開始寫下還沒體驗的人生願望清單,思考病癒後的人生該怎樣度過,但卻被醫生宣判癌末,便絕望地丟棄這張看起來不可能實現的清單。另一名同樣癌末的傑克尼克遜,他撿到了這張願望清單,反而鼓吹病友摩根費里曼把握所剩無幾的時光,一起踏出病房走進外面的現實世界,實現臨死前的遺願。

摩根費里曼一生為家人奉獻而犧牲夢想,總遺憾活得平淡,這次不顧家人反對踏上臨終旅途,鼓起為自己活一遭的勇氣,隨著遺願清單一一打勾,他反而體悟到最終的歸宿是回歸所愛的人身邊。傑克尼克遜則是個生性霸道的成功企業家,在年華老去且疾病纏身之際,才領悟自己孓然一身,連唯一的女兒都怨恨他;死亡陰影喚醒他與人連結的渴望,終於突破心魔重拾親情,懂得付出與接受愛,最後使自己的人生更加完整。

死亡的宣告,對我們就像生命有限的警鐘,逼使他們在剩餘的時間,將絕望轉換為審視自我;實現遺願的旅程,其實也是真誠面對自我的極大醒悟,好好把握機會去活得精采,不再把生命拖延到未來的「總有一天會去做」,或是「不可能實現的夢」、「不敢面對的困難」,轉變為真真切切、盡心用力地「活」,希望此生不再抱憾。

       生活階段的終結,象徵每一刻錯過不再

而第二個提問,身體健康或青春年華的人,真的離死亡還很遠嗎?

其實,死亡在生活中無所不在,不只是生命的死亡,還充斥著許多死亡的象徵。想想目前為止,成長到現在的人生當中,經歷了多少結束與離別,像是幼稚園、小學、中學、高中的畢業典禮,隨著畢業而必須跟同學師長告別;或是因為某些因素你搬過家,走出熟悉的環境,經歷與舊日生活的分離。若再細看每個階段,也許你參加過的社團,因某些原因或畢業必須離開;可能你擔任過的班級幹部或社團職務,因為時間到了而改選卸任。再回溯到更久之前,無憂無慮的童年竟隨著成長而注入煩惱,全然天真的視野在某一刻就嘎然而止;或是長大之後遇到心儀的她或他,兩個人走在一起結束了單身生活;或者經歷分手,從彼此認定的關係出走,為一段愛戀劃下句點。

圖片來源:https://thoughtcatalog.files.wordpress.com/2014/11/screen-shot-2014-11-23-at-3-25-14-pm.png

是的,句點、結束、分離,就是死亡的象徵分身,它其實佈滿於我們生活的軌跡之中。那麼,這些生活歷練中的死亡象徵,是如何教導與拯救我們呢?隨著這樣的思索,我們再結合存在主義的獨特觀點,那就是「所有事物,所有生命,乃至於生命的每一時刻、每個經驗,都是獨一無二而不能被複製的,是獨特的存在」,就跟每個人只能活一次一樣的道理。既然每個經驗本身,沒辦法時光倒流再去經驗一次,代表著錯過不再、只有一次機會。瞭解了這個存在觀點之後,你會想怎麼渡過獨一無二的「這個」經驗?是隨意的對待,還是珍惜這個唯一?

此時,就出現了把死亡觀念當成導師的機會。以整個生命來看,自我的提問可能是「既然終將一死,我要怎樣活過這一生?」以如何對待生活來看,提問可能是「既然每個時刻、每個遭遇都不能重來,我要用什麼態度來經歷?」

深刻的意義就更明顯,畢業不只是畢業,而是想怎樣充實這幾年的學習;離別不只是離別,而是希望創造怎樣的關係品質而留下怎樣的回憶。死亡象徵引導我們回到了當下,學著把握稍縱即逝的每一刻、每個相遇、每個機會,對生活採取決定與行動。

我們不用等待死亡降臨再來珍惜生命,生活中俯拾即是的死亡象徵,就會教導、拯救我們。即使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錯過不再」,我們卻可以積極把握有限的時間,展現實踐的力量,為生活帶來另一種面向的希望。正如同沒有黑暗就對比不出光明,生命與生活的種種意義,正因其有限、終將結束且獨一無二,而等待我們自己去創建發掘。

【作者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實習心理師 李岳烜】

圖片來源:http://www.magwuzz.com/2015/10/10-jenis-sakit-kepala-yang-sering-diderita-banyak-orang.html

「晚上要打心得報告」、「明天下午要與系學會開會」、「後天晚上系隊比賽」、「週末要參加研討會」、「下週開始讀期中考」……你的行事曆也是這樣塞滿滿嗎?如此繁忙的生活是不是有點讓人喘不過氣呢?現代人因科技發達、資訊傳播快速,以至於每件事情都講求效率,看著待辦事項上一件又一件未完成的事情,不免讓人感到心裡煩悶。這些行程看起來雖然很充實,但是卻讓人覺得好好空虛、好像少了甚麼。到底該怎麼應對這種無意義感呢?以下是一些實用小撇步,提供給大家參考:

       一、列出時間象限-搞定優先順序

時間象限是由美國的管理學家科維(Stephen R.Covey)提出的一個時間管理的理論,把工作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了劃分:

1、第一象限-重要又急迫的事。

舉例:準時完成工作、住院開刀等等。
在這類的事情當中,常常是我們必須立即處理,並且認真看待的事物。但我們也不能忘記,很多重要的事都是因為一拖再拖或事前準備不足,而變成迫在眉睫。

2、第二象限-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舉例:主要是與生活品質有關,包括長期的規劃、問題的發現與預防等等事項。
如果荒廢這個領域,將使第一象限日益擴大,讓我們陷入更大的壓力,在危機中疲於應付。反之,多投入一些時間在這個領域有利於提高實踐的能力,縮小第一象限的範圍。做好事先的規劃、準備與預防措施,很多急事將無從產生。這個領域的事情因為不緊急,不會常常催促我們,所以必須主動去做。

3、第三象限-緊急但不重要的事。

舉例:電話、開會、突來訪客都屬於這一類。
表面看似第一象限,因為迫切的呼聲會讓我們產生「這件事很重要」的錯覺——實際上就算重要也是對別人而言。我們花很多時間在這個裡面打轉,自以為是在第一象限,其實不過是在滿足別人的期望與標準。

4、第四象限-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舉例:收看毫無內容的電視節目、無目的的上網等。
我們往往在一、三象限來回奔走,忙得焦頭爛額,不得不到第四象限去療養一番再出發。這個象限範圍倒不見得都是休閒活動,因為真正有創造意義的休閒活動是很有價值的。然而像收看毫無內容的電視節目、無目的的上網等,這樣的休息不但不是「為了走更長的路」,反而是對身心的耗損,剛開始時也許饒富趣味,到後來你就會發現其實是很空虛的。

       二、里程碑法-一步一腳印

在設定目標時往往會覺得目標距離好遠,其實這時候只要把你想要終極目標劃分為10個等級,然後再依序向下遞減,直到達到目前的狀況為止。這樣的方法不僅能有效地將目標具體的細分,而細分過後的目標也較容易達成,當自己每次達成一個小目標時,也象徵著邁向下一個里程碑,如此一來對於自己的終極目標也就不遠了。

圖片來源:http://activerain.com/blogsview/4726414/milestone-reached-100-000-points-

       三、安排個時間給自己放空吧-有捨才有得

不管上課或是上班,腦袋都必須持續地運轉著,難免讓人感到頭昏眼花,身體僵硬。在安排好自己的時間規劃表之後,別忘了在零碎的時間給自己放鬆一下,放鬆的內容可以是:閉上眼睛,舒服的坐在沙發或是椅子上,試著扭動自己的脖子、肩膀,依序往下至背部、腰部、臀部與腿部。在放鬆的過程中,別忘了告訴自己的身體:「這陣子辛苦了!」請身體的各個部位在此時可以好好的放鬆一下,準備迎接下一個挑戰。放鬆的地點可以很多元,例如搭公車的途中、教室中的座位、甚至是等候公車的公車亭,只要花個15~20分鐘,相信你的身體會給你不一樣的感覺喔!

       四、保持一個良好的睡眠習慣-休息是為了走更長遠的路

缺乏適當的睡眠會使人情緒低落、易怒、容易生病,並且讓每天的無力感都糾纏著你。如果你在晚上睡了一兩個小時就醒過來,並且在腦中纏繞著煩人的瑣事,以下可以幫助你解決問題:

  1. 養成每天固定的睡眠習慣。

  2. 不要喝酒或喝含咖啡因的飲料,而且不要抽煙。

  3. 在睡前做些平靜的事,減少對感官的刺激,例如:滑手機。

  4. 在白天,特別是在睡覺前,確實練習放鬆的方法。

       五、自我鼓勵-自己的正能量自己給

如果你經常或總是因為發生問題而譴責自己,甚至當它們並非你的錯時,你心中仍有負面的罪惡感,那麼這種罪惡感很可能是無力感的來源。這時候,可以讓自己站在鏡子前練習鼓勵自己。告訴自己「做得好」或「繼續加油」,時常這麼做可以讓自己增加自信心及擺脫無力感。

圖片來源:http://tw.gigacircle.com/192894-1

當你開始面對「無意義」的感覺時,正是對自己負責的第一步。許多事情都得靠自己完成,不免會覺得心慌與疲累,當你感覺到需要找人聊聊,學校的諮商輔導中心十分歡迎你進來坐坐,與輔導老師聊聊最近的生活近況,也能增進自我探索喔!

【作者 / 實踐大學諮商輔導中心兼任臨床心理師 陳鈴】

那天早上醒來,聽聞我的母校發生了重大傷害案,「真不敢相信,沒想到學校裡也不安全」;受傷的學生是系上的學弟,「真可怕,」我心裡想。稍晚,有人傳來訊息,我才發覺,原來是我認識的人受傷了;「天啊!不會吧…」我心裡不斷地祈禱那些慘烈的描述只是現在的新聞講得比較驚悚而已….。

災難或創傷事件不僅止出現在新聞中,我們每一個人都可能遇上這樣的事件、產生哀慟情緒。這也不僅止於兇殺案,強震、車禍、罹患絕症,甚至與戀人分手,對任何人來說都可能是痛苦的。

Kübler-Ross描述了人面對災難與哀慟的五個階段:否認(denial)、憤怒(anger)、討價還價(bargaining)、憂鬱(depression)、接受(acceptance)。就如同我一開始以不敢相信這個事件(否認、拒絕相信),幾天之後我在給傷者的卡片上寫下「我為你受到的遭遇感到憤怒和哀傷」,這五個階段大致呈上述順序呈現;實際上,人可能在五個階段中游移、擺盪。「討價還價」較難從字面上了解它的意思,前輩黃龍杰臨床心理師對此有一個很貼切的註解:心存某種盼望,希望這件事情有一些轉圜的餘地。有些人會向神或上蒼祈求,希望這些苦難可以獲得一些減免或延後,例如重病瀕死的病患,可能會說「再給我幾個月時間,至少讓我看到兒子畢業就好。」

災難之後,會隨著每個人的背景心理狀態、與事件核心的親疏遠近,而有不同的適應結果。「接受」也許是我們希望走向的終點,是一個相對來說比較平穩的狀態。然而,這個階段不是一蹴可幾。有的時候,我們會太快要求自己或他人要平靜下來,反而壓抑在上述階段歷程中關於情緒的部分。發生事件後的初期,焦慮不安是正常的反應,我們可以盡量讓生活秩序維持正常、維持規律作息(Normalization),這有助於穩定情緒和增進控制感。有時,媒體網路的訊息太血腥、衝擊,造成更多不安,這時可以稍微遠離這些資訊,適當放鬆(Relaxation),調整呼吸。

當情緒仍難以退去,我們可以試著宣洩(Catharsis),與身邊的朋友談談你的感受,或是透過與人連結(Connection),例如找到社會支持網絡(朋友、家人、社團…等),透過團體的力量,不讓自己感受到受苦。有些人或許會認為透露自己的負面情緒是一種脆弱的表現,認為這沒有什麼好談的、談話無法解決實際的問題,也不想讓他人知道自己的困境。談談情緒與困境,這件方法本身的目的不在於想出具體方法解決問題,而是幫助我們走出情緒陰霾,撥雲見日。有時透過第三者的眼睛,反而能找出盲點。在這個階段,能夠提供溫暖、正向關懷的聽者是必要的;若覺得需要專業的傾聽協助,不妨尋求學校諮商中心的幫忙。

 

「你長什麼樣」主題輔導週徵圖文比賽得獎作品

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機會遇到負能量,但要如何看待它的
出現呢?本次藉由主題輔導週的徵圖文活動,邀請同學
分享自己面對負能量的經驗。壓力真的可以讓人成長嗎?
如何與它和平共處呢?其實,我們可以給自己多一點時間,
好好去正視它與陪伴它,並跟自己對話。與其忽視這些負能量的
存在,不如善用它、創造屬於你獨一無二的作品~我們一起來看看!

第一名-日資四乙 蔡盈均

似有  而非
好像摸得到  卻又在最後一刻幻化成灰

虛擬  而實際
無法觸摸的存在  卻影響著每一個現在

你是負
而主宰著我面臨世界時的狀態

我是正
與你存在著每一刻

如同空氣般的渺茫 仿若氧氣般的存活
在看不見的虛無 在不可或缺的時刻

第二名-日社一乙 劉柏晟

第三名-日社一乙 王加惟

等待  撲了空

曾以為你是我生命中的唯一

逃避你仍在心裡

離不開這泥濘不堪的沼澤

落寞依然還是一個人

而內心的空缺始終存在

佳作-日社三乙 鄭云

我的笑容裡
有憂傷。

給你的笑容可掬裡,
每一次善意,都要道別一片楓葉,

如此盡力在扮演你的快樂,
如此賣力在抖落我的枝枒,
最後竟只剩下憂傷的,赤裸的軀幹。

佳作-日社四甲 林敏如

實踐大學 諮商輔導中心 © 版權所有
▶ 指導 / 張宏生學務長
▶ 總編輯 / 彭韻治主任
▶ 編輯 / 杜歆柔老師、王珮蘭老師、張嘉玲老師、薛卉芝老師、李姵儀實習心理師、李岳烜實習心理師